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告诉你轻生念头咋摆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10:14 新文化报

  新闻事件一:6月28日,本报报道了伊通县一名孕妇因为琐事与丈夫发生矛盾后,打开液化气企图自杀。

  新闻事件二:7月6日,本报报道了伊通县一男子和平时感情很好的妻子吵完架后,因一时想不开,便跳河自杀。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近,有一些因为失恋、家庭矛盾而试图用自杀结束生命的事件发生,而其自杀的原因大多由于琐事引起,是什么让他们在不经意间产生自杀的念头,用这样决然的方式向这个美丽的世界告别呢?就此问题,记者请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郑晓华教授进行了分析。

  案例一:与丈夫争吵后服了安眠药

  开药方:及时宣泄 经常沟通

  冯女士是个很要强的人,在单位任部门主管,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尽责,大家都说她是家庭、事业双丰收。可是在她心底却始终深藏着一个秘密:由于家庭琐事,她和丈夫经常发生争执。一次在和丈夫吵完架后,她觉得自己活得实在太憋屈,就选择了吃安眠药自杀,幸亏家人发现及时,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专家分析:一项调查显示,自杀未遂者中,96%为服毒自杀。一般人因为感情问题而选择自杀,往往是因为痛恨自己,表面上活得越风光的人,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这种自杀往往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平时就要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及时宣泄,遇到矛盾要和配偶心平气和地沟通,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应一味地让矛盾激化。

  案例二:用过激的方式让男友内疚

  开药方:心理危机 理智对待

  关小姐非常喜欢自己男友,但是因为两人相隔两地,感情不是很稳定,因此男友就提出分手,关小姐觉得实在接受不了这个打击,就选择了自杀。她想,只有自杀才会让自己的男朋友一辈子活在愧疚里。

  专家分析:无论结婚还是恋爱,经常会有人忽略经营双方的感情,因此,在相互交往很多年后,提出分手的仍然不占少数,于是有的人就会选择针对对方的威胁性或是报复性自杀。虽然明明知道已经得不到幸福,还自欺欺人,想要用自己的过激行为换回对方的感情。一般情况下,有自杀倾向的,2周~3周就可以缓解,不会一直抑郁下去,但这种感觉是一种特定的心理危机,很多人都很难理智。因此,在自杀前想一想,这样做是否值得,是否还能换回对方对自己的爱。

  案例三:用下毒惩治变心丈夫

  开药方:婚姻失败 都有责任

  郑女士刚刚和丈夫离婚,但她总感到自己很委屈,为这个家辛苦了大半辈子,孩子也参加工作了,丈夫却嫌弃自己另结新欢了,她越想越生气,于是便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他。直到一次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有个先生因为想报复自己的前女友,而将其绑架杀害的事件,让她产生和丈夫同归于尽的想法。因此,她用全家最后一次吃饭的借口,在一家三口的饭里下了毒,最终被儿子发现异常,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专家分析:一般情况下,因为对方有了第三者而选择离婚或是分手,会让其觉得这种结果的产生都是对方的过失,有的人就会产生杀死对方或是干脆同归于尽的方法。感到婚姻伤害到自己不是没道理的,但即使这样报复了,也不能减轻你的痛苦,报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要摆脱这样的想法,首先应该明确恋爱或婚姻都是双方的事,而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自己是否也需要负一部分责任。要认识到,这是双方共同的失恋和打击,这样更有利于心理平衡,更客观理智地处理问题。计划下一步如何走,也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案例四:婚前隐瞒的事情露了馅

  开药方:如实相告 真诚相待

  姚先生在经过一番猛烈的追求后,终于和自己公司总经理的女儿结婚了。但在结婚前他隐瞒了自己曾和其他女人生过一个孩子的事实,虽然3年来都相安无事,但是因为孩子的抚养费问题,事情终于暴露了。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妻子在无意中发现此事后,如五雷轰顶,和他大吵大闹,还经常说一些十分难听的话,成天不给他好脸看,让他起了杀心。

  专家分析:在恋爱的当初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生活习惯展示给对方,如家庭背景、经济负担等,有的人为了面子,或是想讨好对方,而隐瞒起来,但一旦被对方发现,很难被原谅,因为掩盖证明你背后有目的。这些隐藏的缺点或事实,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麻烦,成为对方的把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最终成为引发战争的导火索,只要稍有不顺的时候,就会把这样的事情拿出来,大吵一顿,永无休止。

  郑教授最后说,遇到一些意外的打击,产生自杀心理也是自然的反应。因此,即使有时有这种心理也不要太紧张,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调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本报记者王琳(新闻编辑:曲兆佳)(来源:新文化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