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视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02:37 人民网-江南时报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对于天才,很多人都给它下过“定义”。高尔基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些名人的说法肯定有其道理,但并非全部。最新的研究发现,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英国文豪乔治·奥威尔、音乐天才莫扎特、西方哲学泰斗康德、印象派绘画大师梵高等21位在文史哲领域独领风骚的大师,生前都患了一种自闭症———艾斯伯格综合征,在导致他们行为怪异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潜能。

  天才原来是一群“病人”

  读过《牛顿传》的人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因为差点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破脑袋的牛顿并不是一位完美无缺的伟大科学家!书中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确实不是一位“常人”,他除了在科学领域取得惊世成就外,也是一位陷溺于炼金术中的神秘主义者,还是一位基督教异端教派的信仰者。他从支离破碎的童年中幸存下来,成长为一个自私狭隘、好斗、难以相处的人。

  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像牛顿这样的天才也有缺点和怪癖,而且有令人很难接受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缺点和怪癖。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信口说出过这样的话:天才都是疯子。一些人将这一论断解读为“酸葡萄”理论的结果,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将天才与疯子联系起来并非没有道理,天才与疯子其实只有一线之隔。

  爱尔兰精神病学家、同时也是艾斯伯格综合征研究专家迈克尔·费茨杰拉德教授对历史上一些最具想像力的艺术家进行了精神病学分析之后提出,“疯狂”与“伟大”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艾斯伯格综合征对人们的社会关系影响巨大,可是对人的智力并没有什么影响,患这种病的人反而容易拥有超常的艺术创造力和高超的数学天赋。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被认为患有这种病。

  有些专家提出不同看法

  费茨杰拉德发现,导致艾斯伯格综合征的若干基因正是激发文采与创意的基因。以往人们认为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特征之一是无法从事艺术创作,不过英国文豪乔治·奥威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英国著名画家罗利等人,都靠着“自助”而在文坛与画坛闯出亮眼成绩。因此他说:“艾斯伯格综合征与创意有如硬币的一体两面,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费茨杰拉德的研究报告《艺术创意的源起》于6月末出版,并已获得英国全国自闭症协会的支持。协会的诊治主任朱迪斯·古尔德说:“费茨杰拉德的理论言之有理,因为诊断艾斯伯格综合征的标准之一是患者的能力明显失调,有些能力很强,有些能力则很弱。这些特点刚好与很多天才的特点相吻合。”

  不过英国牛津大学的认知创意专家约翰·吉克教授对费茨杰拉德的研究持保留态度。他说:“事实是,许多天才型人物非常善于打理生活。”

  费茨杰拉德目前是都柏林一所大学的精神病专家,迄今诊治了900多名患艾斯伯格综合征的病人。为了《艺术创意的源起》,他深入分析了21位天才的传记与第一人称的口述,结果发现奥威尔的社交技巧有缺陷、行为刻板而重复、动作笨拙、只能专注于物体的一部分,这些都是艾斯伯格综合征的典型临床特征。

  天才大师们的怪异百态

  艾斯伯格综合征与自闭症同属“广泛性发展障碍症”中的一个亚型,这两种病同样具有社交技巧及沟通障碍,但艾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比自闭症患者有较佳的语言及认知能力。世界上许多文艺大师患艾斯伯格综合征,他们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怪。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与人交往;普希金有某种程度的精神分裂;米开朗基罗则有孤独症。

  在作家中,《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描写主人公格列佛先后出游“小人国”、“大人国”、“慧因国”等地方时,遭遇的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斯威夫特做人不善人际关系,鲜少微笑,几乎不曾笑过。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英国柴郡人,是一个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出版后,深受孩子们和大人的欢迎,甚至获得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青睐。100多年来,该书传遍了世界,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话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据说卡罗尔为了冲一壶好茶,拿着茶壶在室内绕圈,并晃动茶壶“十次”,每次都一定是这个数字,不多也不少。有怪癖的文学巨匠还有许多,比如,英国诗人叶慈:情绪阴郁,且有“自闭性侵略行为”,不过其传记作家驳斥此说。乔治·奥威尔则对妻子“很不客气”,“行为乖张,有被虐倾向”。

  可以“制造”但不能“制造”

  那么多的人因“病”得“才”,不知道是福还是祸,但可以肯定的是,既然是病,就存在治不治的问题,像艾斯伯格综合征这样的病却极难治愈。如果此病真的可以治愈的话,人类将会因此损失大量天才,很多艺术作品、发明创造将与我们失之交臂。反过来,人类能否“制造”天才呢?最新的研究发现,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制造”天才存在道德难题,大凡“制造”就存在次品问题,人不是物品,不能制造出次品后再毁掉重来。事实上,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有大部分人可以受到激发。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艾伦·史莱德博士便成功进行了这种实验的神经学者之一。

  史莱德博士说:“我们之前曾经接触过一些脑部某部分受到损害的人,他们对某些方面表现出的天分简直可以称作是奇迹,但他们却处理不了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我认为在我们每个人的脑部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有某方面潜能的区域,只是我们不会运用,而他们则可以。”

  要激发脑部的潜能,首先是要抑制我们脑部某部分的工作———这是实验的前提和关键。史莱德博士说:“我运用人工手段,用磁脉冲对大脑制造假的损害,就像一个开关,暂时关闭大脑一部分功用,让试验者展示潜在的天分。”当然,“人造损害”不是永久的。史莱德博士在他发表在《神经系统》杂志上的文章说,通过长时间反复实验,他们发现,接受试验的大都会表现某种“潜在的天分”,如绘画、作曲。

  北京科技报 供稿

  《江南时报》 (2005年07月11日 第二十四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