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构建和谐社会—我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03:47 舜网-济南日报

  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室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想,也是党执政的价值取向。但治国理想的实现程度,价值取向的实现程度,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人民为着实现不同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从党史的角度看,建国前、建国后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个历史阶段,其思想和实践可以分别概括为“求解放”、“谋幸福”和“图发展”,所体现的分别是“政治诉求”、“经济诉求”和“社会诉求”,这在本质上与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从而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使中华民族数千年梦寐以求的和谐社会创建成为可能。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上。他立足中国实际,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基本理念,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本制度框架,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奠定了其后发展的政治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继承既有历史资源禀赋和政治制度框架,审视“文革”的历史性错误,力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其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了经济发展的体制难题,做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这五句话是一个统一整体,既包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调整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问题,蕴含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指明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条件和途径。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明确提出要促进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总起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篇讲话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结构模式,提出了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强调这三个方面是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引导人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去全面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五个统筹”,“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要努力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使命,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把握更加全面。不仅清晰勾画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美前景,也为我们正确认识、全面把握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基本方面,包括一系列重要原则、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统一,丰富和拓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得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总体战略日益丰富、日臻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篇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这篇重要讲话为标志,我国全面展开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新进展,既是对党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外一些执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借鉴;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从以政治斗争成败为价值判断尺度,到以经济发展指标为价值判断尺度,到以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为最高价值判断尺度,这是共产党在探索执政规律的实践中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跨世纪飞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重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践活动,要从多方面努力,但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党的先进性建设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才能提高战斗力和领导力,不断增强党的活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同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也为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焕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落实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去。

  (执笔:王音)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