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反腐臆想”源于浮躁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08:32 法制日报

  醒世篇

  李先梓

  重庆涪陵区近日推出了一项反腐新举措:从各界秘密聘用了43名综合素质高、公道正派的人士作为首批秘密观察员,对全区处级以上干部“生活圈”以及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

情况进行“地下”监督。

  这种做法的可操作性颇为令人怀疑:第一,既然是秘密进行的,秘密观察员的资质也就只能靠区领导来认定,那么,领导的眼光再怎么敏锐,也毕竟有限,他凭什么来认定观察员“公道正派、综合素质高”?第二,没有经过公开选拔,领导会不会任人唯亲?第三,按照规定,监督结果是要直接反映到区领导那里去的,假如区领导本人出现了问题,叫监督员向谁反映?

  这种“地下”监督的措施颇有些类似于安插侦探和耳目的做法,毕竟是不怎么光明正大的,历史上有名的“道路以目”就是这种“地下”监督的结果。很显然,它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背道而驰。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形势的日益严峻,各地千奇百怪的反腐举措一个接一个地新鲜出笼:有提倡学习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高薪养廉”的;有聘请孩子当监督员的,并美其名曰“小眼睛盯住大眼睛”;有聘请领导的配偶当“家庭纪委书记”的;有搞廉政保证金(退休金)的;有搞干部“廉政档案”的……这些反腐措施有的自称作“金点子”,有的则无疾而终。因此,有人说有些反腐举措是典型的“花拳绣腿”。

  其实,平心而论,出台这些反腐措施的有关部门,其出发点应该不容怀疑,只是他们没能正确地看待反腐形势,太过自信或者太囿于自己的想法,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反腐措施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我把这种良好的愿望称为“反腐臆想”,即对眼前的反腐形势不加分析,不能从根本上考虑如何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制约制度,而是把目前的这些制度措施给简单化和平面化,幻想这样做就一定能够祛除腐败,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这种“反腐臆想”其实源自一种面对严峻的腐败局势而表现出来的浮躁心态:急不可待又不想做深入的研究,漠视制度的存在又试图设计出新的制度。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在一个多种价值观念形态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的社会里,一旦对腐败出现的根源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反腐措施不能作出正确的预想和选择,这种浮躁心态便会应运而生,进而衍变出种种“反腐臆想”来。

  反腐永远依赖于对于各种监督措施和制约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行,永远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任何浮躁心态和由此产生的本能化“臆想”都是无济于事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