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话日渐式微 沪专家吁传承方言发展本土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10: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11日电据解放日报报道,越来越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小孩已不会讲上海话了。有家长对孩子实行“强制令”——在家必须讲上海话,可实行起来又发现很难。如何看待上海话日渐式微?日前,在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与民盟上海市委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传承上海话。

  上海话“生存”空间缘何缩小

  上海话为何日渐弱化?专家分析,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持久实行,在公众场合讲普通话的意识深入人心。在学校、媒体等推动下,上海人讲普通话的能力不断提升。上海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外地来沪人士越来越多,组成新上海人群体,海纳百川的特点日益凸现,使上海话缩小了“生存”空间。

  社会心态也在发生变化。上海话曾经具有识别社会身份,体现社会“强势”地位的用途,一群人讲上海话,似乎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当越来越多操一口普通话的新上海人取得成功后,这种优越感渐渐失去。

  专家们认为,推广普通话,融入多元文化,消除上海话不必要的优越感,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专家们同时指出,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需传承上海话。

  方言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

  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师大教授孙逊认为,方言不仅是语言工具,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乡音能唤起乡情与亲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指出,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多一种方言,就是多一种文化特色。许多地方文化、地方艺术都是用方言来表述的。例如,青浦田歌、浦东说书、上海说唱、上海滑稽戏,都是从上海方言中孕育而出。没有了方言,这些艺术形式就成了无源之水。专家建议,传承上海话,应与振兴上海本土文化一并来考虑。

  专家们指出,上海应当存在和使用各种语言,包容和吸纳各种外来文化因子,但构成城市主色调的,应是丰富而感性的本土特色、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这是上海屹立于世界文化舞台并区别于其他国际都市的特色所在。

  推广普通话不排斥方言

  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发展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普通话的活水之源。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指出,上海这座城市在不断吸纳新事物时,也给上海话注入了新活力。比如,“白开水”、“电灯泡”等词汇最早在上海话中出现,然后再被吸收进普通话。所以,推广普通话不排斥方言。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同时传承上海话,专家们提出建议:电视台和电台开设上海话频道或播放此类节目,以适当保护上海话的生存空间;学校可在选修课中为学生讲解上海方言和特色文化,课余组织学生排演使用上海方言的文艺节目等。(徐敏)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