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生为农民编出“乡土”丛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10:25 大洋网-广州日报
大学生为农民编出“乡土”丛书(图)
赵翼(右)和杨峥(左)在探讨丛书的具体细节。

  文/图 本报驻京记者 赵琳琳

  34名普通的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用“土得掉渣”的文字为中国农民编写出了一套实用的民间“乡土教材”,这些教材里所有的内容和主题,都来源于大学生们的下乡实践。在这套系列丛书里,他们详细地告诉农民朋友们如何进城务工、如何寻找和筛选就业信息、如何改变不符合营养概念的饮食配餐习惯等等。

  编者平均年龄不到22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的编写者们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超过22岁,大部分是中国农业大学大学三年级在校生。这套丛书的策划和发起人之一、生物学院2002级学生赵翼说,“我们觉得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是向农民朋友们以最浅显易懂的话语传播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理念。”昨天上午,在中国农业大学他们的工作室里,这套丛书的两位策划发起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原因:“农民们不缺使用技术书籍,我们的书是想为农民传播一些理念。”

  刚刚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了的杨峥和赵翼一起策划和发起了这次“编书事件”,他们都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本科生。

  本报记者昨天在中国农业大学他们的工作室里见到了这两个大男孩。

  赵翼说,去年9月他到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农村参加社会实践,看见当地一个职业高中老师编写了一本叫《奶牛受精》的小册子,当地农民很喜欢这本小读物,和农民们一聊天,赵翼发现,《奶牛受精》“大热”的根本原因是通俗易懂,于是和同学杨峥一合计,他们决定也编一套能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科普图书。

  “现在的图书市场上不缺乏技术性强的农民科普书籍,但是我们发现这些书籍都有个通病,就是太晦涩难懂了,很多书连我们这些学农的大学生都得啃半天,更何况是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民朋友。”赵翼说,他们考虑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怎么把专业知识和农家特色结合起来。

  试图改变农民的一些旧想法

  杨峥告诉本报记者,下乡宣讲了五六次,他感触最深的是,农民朋友们在很多生活的理念上有误区。“比如在农村,很多孩子喜欢买方便面和火腿肠吃,城市里的人一般都知道,这两样的东西没什么营养,比不上农村天然的鸡蛋、蔬菜、鸡肉,可是农民朋友们把自己的鸡、蛋、菜拿到城里去卖,换来的钱给了孩子,孩子再拿他们去买方便面和火腿肠,在他们的意识中还没有营养配餐的概念,所以我们的书籍就向引导农民朋友们改变生活中的一些旧想法,传递正确的生活理念。”

  杨峥告诉记者,一些在城市里人眼中最简单的字眼和常识,农民朋友们却不是个个都知道。怎么能让他们在轻松读书的同时获得一些进城务工的常识呢?有同学动了脑筋,他们在其中一个章节“家书传情篇”里,把一些进城务工要知道的规则、常识性问题编写进了家书,通过这些书信让农民们了解一些使用的小常识、小技巧。另外,进城途中如何防止晕车、如何收集务工信息、到什么地方去租房子、如何处理和工友以及老板之间的关系都成了书里颇有“人情味”的内容。

  赵翼说,“我们这个叫做‘乡土乡亲’的系列丛书共6本。”据悉,这套书包括农民进城务工指南、农民子女教育、农村疾病预防与控制、农村食品安全与营养、农民增收实用案例、农民奋斗成功典范6个专题。

  丛书有望8月下旬出版

  为了让农民们愿意读,他们还来到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请老师和学生根据内容给丛书画插图;为了让农民读得懂,同学们还经常请教学校的食堂清洁工、保安和建筑工,看看这些来自农村的打工者能不能读得懂;为了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同学们还打电话给身在农村的父母,打听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哪些麻烦。

  据悉,他们已经和国内一家科普类出版社进行了商谈,这套丛书有望在8月下旬出版。(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