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同安发现唐代村落遗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14:01 海峡网-厦门晚报

  陶器碎片具备唐代陶器特征,堆积层约有60mm厚,人口规模应在40人左右本报讯 (蔡恺洪波曲)近日,同安文管部门在一次考古调查中,意外地在竹坝农场发现了一处古代村落遗址,根据专家的推测,这个遗址有可能是唐代的村落遗址,至少也是五代时期的。

  砖块陶片泄露遗址“天机”

  这个村落遗址位于竹坝农场西面的一个村子附近,是一个小山包。遗址的前面是一条小溪,靠后不远的地方,就是一座山峰。这样的地形,正是古代人最喜欢居住的环境。同安文管部门是在考察同安明代理学名人黄文照母亲的墓碑时,意外发现这个堆积层的。因为刚好有农民不久前在这里刨过土,地底下的土层便暴露了出来,夹杂着许多的陶片和砖块。这些被发现的陶器都是些碎片。从陶片的特征看,主要是些杯、盏、碟、罐等生活器具。这些陶片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胎质很薄,约只有3-5mm厚。同安文管办主任洪文章介绍说:这是唐代陶器的一个明显特征,陶片又和之前在同安石浔出土的陶器特征相同,应该可以断定为唐代的陶器碎片。农民挖土的地方恰好是一个小坡,因此堆积层的状况看得十分清楚,夹杂着许多陶器碎片,整个堆积层约有60mm厚。由于除了这处被挖开外,其他地方还都掩盖在青草之下,因此一时无法估计整个堆积层的面积。但从现有的情况看,这里约有六七户人家,人口规模应在40人左右。文史专家说:因为同安不乏先秦的文物,而像这个地方又是古人喜欢选择的居住地,如果加以发掘,也许会另有惊喜。

  同安唐窑多为内销

  到目前为止,除了翔安发现一处唐代村落外,这是我市第二次发现时代较早的村落。洪文章说:这个遗址即使不是唐代的,至少也是在五代就出现了。据了解,此前在同安曾经发现了多处唐代的窑址,包括目前位于翔安的坪边、东烧尾和同安的磁灶尾等,出土了不少瓷器、陶器,证明了唐代同安陶瓷制造业已经比较兴旺。但史学家始终有一个疑问:现有的史料缺乏对唐代同安的记载,一般推断出当时同安还未开发,中原汉人入同安的还不多。同时,当时的同安陆上一片荒芜,海上交通条件更差,发展对外贸易也不大可能。因此,那么多唐窑生产出的那么多陶器、瓷器,究竟要卖给谁?洪文章分析说:如果没有和外地的贸易,这些东西只能是在本地销售了。而如果确实是这种情况,就需要也说明唐代的同安已经有了相当的人口规模了。问题是,目前所发现的典籍并没有对唐代的同安人口有具体的记载。文史工作者之前也仅在翔安区发现了一处唐代同安的村落遗址。因此文史工作者认为此次这个遗址如果能够得到最终的确认,对于解释为什么唐代同安有这么多个窑,以及了解当初同安的人口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起起落落人口变迁

  古同安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着文明社会?古同安的人口有一个怎样的发展轨迹?这是史学界一直在探寻的一个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当时的同安境内进行过考察,发现了大同桐屿山、新圩乌山、汀溪埔尾等几处早期文化遗址,从出土的文物分析:至少在公元前闽越国及闽越前的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同安已有批量的古闽越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创造。西汉元封元年,闽越国灭亡。汉王朝采取了将闽越民迁至江淮间等措施,使闽越人受到严重的冲击。这时,居住在同安的闽越人随着中央王朝实力不断发展,势力不断扩充,部分被汉化,部分北迁,部分往深山老林中居住。这部分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闽越人先后在隋、唐、宋、元时期变为畲民。在同安的汀溪一带,至今仍有荏畲、大麦畲等冠以畲名的村庄。据传,这些村庄以前曾是畲人居住的地方。特别是在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大批中原人涌入八闽,汉人逐渐向同安这块土地上迁徙,并逐步发展为同安的主体民族。在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有关同安人口的发展记载在史料上是个空白。一直到了唐朝,泉州的黄兆纶带着家眷定居在同安新圩金柄,后来嘉禾里(今厦门本岛,时属古同安)上有了南陈北薛,那时的南陈已有300多人。此次发现的这个村落遗址,将有助于对当时的人口规模有一个新的认识。(厦门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