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著名作家陆文夫辞世 耕耘文坛一生留下佳作无数(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14:28 金羊网-新快报
  据新华社电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陆文夫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7月9日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

  陆文夫1928年生于江苏泰兴,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55年他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发表于1956年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让他一举成名,但很快他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后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饮誉文坛的《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分获1978年、1980年、1983年、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美食家》获第3届中篇小说奖。曾获法国文化部颁发“法国骑士文艺奖”。

  陆文夫的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又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主题积极,艺术精湛,且以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我国当代文坛独具风骨。
著名作家陆文夫辞世耕耘文坛一生留下佳作无数(组图)
创作之路充满坎坷

  作为中国颇负盛名的作家,陆文夫凭借其颇具情趣的小说《小巷深处》、《葛师傅》、《献身》、《美食家》等,受到读者热爱,其细腻深刻的语言更是影响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

  苏州文艺圈人士回忆说,陆老创作之路充满坎坷,自1955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荣誉》后,他开始奋力在文学田园上耕耘,可就在他满怀热情进行文学创作时,一场铺天盖地的运动浩劫使他的文学事业遭受打击。

  陆文夫被发配到工厂做机修工,随后又被下放到农村整整9年。“彻底被逐出了文化界”,当时陆文夫痛苦得甚至想要跳塔。

  “文革”结束时,陆文夫整整痛饮三天,创作热情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再也无法阻挡,从此迎来事业第二春,相继创作了《献身》、《围墙》等小说,而其厚积薄发之作中篇小说《美食家》,更是为他自己,乃至整个苏州饮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1988年,年过六旬的陆文夫依旧保持着年轻人般旺盛的工作热情,创办了《苏州杂志》,到今年6月,杂志刚好出完100期。

  事实证明,这本专写苏州人、苏州事的刊物,创造了极好的社会效益,连续五次荣登省“双十佳期刊”榜,稳居江苏期刊第一方阵。

  苏州情牵挂一生

  陆文夫是泰兴人,却在苏州生活了近60年。他在苏州走上文学道路,因描写苏州而成名,又为传播苏州文化耕耘几十载,尽管苏州话始终说不流利,一颗心却完全融入了苏州。

  陆文夫在苏州中学读的高中,解放后又回到苏州工作。一生的主要时间都在苏州度过。他最著名的小说,当属后来改编成电影的《美食家》。

  《美食家》中描写的到朱鸿兴吃头汤面,去石家饭店吃鲃肺汤,都有陆文夫自己的生活影子。他本人其实也是个美食家,喝白酒略微一品,就知酒的好坏。

  陆文夫对苏帮菜的钟情在朋友圈中是有名的。苏州的文人们一起聚会时,常常会到陆文夫自家开的饭店老苏州茶酒楼里吃饭。

  现代人大多吃不惯正宗的苏帮菜,陆文夫又非经营家,老苏州茶酒楼的生意不算太好,但他始终坚持走苏帮菜的经营路线,不愿被市场的口味转变牵着鼻子。后来他把酒楼承包给别人时,还一再强调苏帮菜的路线不能变。

  在陆文夫的几乎每篇小说里,都有苏州的影子。而他本人对苏州评弹也十分喜好,部分写作内容甚至得到了评弹的启发。

  1988年,他担任《苏州杂志》的主编。《苏州杂志》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始终坚持纯文化路线的地方文化刊物,这也是他始终坚持的办刊方针。

  陆文夫对苏州文化情有独钟,又有很深的理解和造诣,因此他在《苏州杂志》的编纂上一直坚持苏州特色,选稿以苏州文化为标准,坚决不登与苏州无关的作品,为此还得罪了一些人。

  1997年陆文夫在写完小说《人之窝》后,就表示自己不再创作小说,而是只写散文,文章的内容只有一个,就是描写苏州风情、反映苏州文化、展示苏州的变迁。

  《苏州杂志》前任副主编朱红先生对记者说:“陆文夫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说,写写关于苏州的小文章,编编《苏州杂志》是他目前最大的乐趣,也是自己聊度余生的最好方式。遗憾的是他没能看到下个月就发行的第101期《苏州杂志》……”
著名作家陆文夫辞世耕耘文坛一生留下佳作无数(组图)
图:陆文夫对苏州文化情有独钟。

  办杂志不要广告

  因为坚持不打广告,陆文夫的《苏州杂志》经费很紧缺,为此他不得不“下海”,当起了“老苏州茶酒楼”的董事长。陆文夫欣慰地说:“生意还不错,赚的钱正好可维持杂志的开支,以商养文,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真正好作家的背影

  获悉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去世的消息,《文汇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作家及陆文夫生前好友,听他们讲述了先生的点滴往事。

  作家范小青:

  陆文夫是一个外冷内热、练达又睿智的人,他以自己作品中的真诚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敬意。陆先生受病痛困扰很长时间,去年就住过院,出院后到今年春节前后又一次进了医院。即使这样,《苏州杂志》的稿件,他在病床上每一篇都看。

  作家叶兆言:

  陆文夫是他父亲的好友,在他童年记忆中,陆文夫像叔叔一样熟悉亲切。在叶兆言的记忆中,高晓声和陆文夫是最为聪明的,但陆文夫的动手能力更强,跟这时代也毫不脱节,可能是他年轻时做过工人的缘故吧,年纪很大的时候还能自己动手修理笔记本电脑,朋友中曾经有过一比,假如把一批像他这样年纪的作家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陆文夫肯定是第一个想办法动手逃出来的人。

  作家王蒙:

  陆文夫是我们这一代作家中很出色的人物,是一位富有地方特色和个人风格的重要作家,而且为人也很好,很诚恳,说话做事很有分寸,与他相处会觉得很愉快。王蒙说,陆文夫的去世,他很难过。

  《苏州杂志》编辑黄恽:

  作为一个著名作家,陆文夫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听他聊天,有如坐春风之感。

  数落刘晓庆:不能只要钱不要脸

  据2002年8月7日的《江南时报》报道“刘晓庆,不能只要钱,不要脸”,这是陆文夫先生在前一天举行的“吴文化和现代化”研讨会上,针对目前有关文化热点话题,就文化的道德性不无遗憾地提出了上述观点。

  当时,陆文夫先生以批评和调侃的口吻提到了目前在文艺界内极富有争议的热点人物:刘晓庆。

  对于当时闹得满城风雨的刘晓庆涉嫌逃税事件,陆文夫先生颇有感触地说,他是看着刘晓庆长大的,十几岁刚出道时整天跟在导演的屁股后面要戏拍,等到有点名气了就整天要钱,现在后面跟着一大摞的丑闻。金钱观、道德观两者到底该如何处理?刘晓庆就是有了金钱观,却缺乏一定的道德观。

  关于美食家

  名词“美食家”

  《美食家》是陆文夫先生的巅峰之作,1983年发表于《收获》,获得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奖,被收入各种文集,并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销量很好,仅在巴黎就销售十万册。

  而“美食家”这个称谓也由此风行,南大学者赵宪章曾在论著中分析过该词,文中称:“‘美食家’一词源自陆文夫的同名小说,据说是外国语中移植过来的,现已成为正规汉语的常用词。这一事实不仅肯定了《美食家》的首发之功,而且意味着《美食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陌生语词的使用。

  小说《美食家》

  这篇中篇小说反映的是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的故事,不管天气如何,主人公每天早起,穿戴整齐,叫上一辆黄包车,为的就是赶去吃一碗朱鸿兴的头汤面。从此陆文夫声名大噪,很多人看了《美食家》就想吃,想流口水。

  (金陵/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