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论点摘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3:43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于财富的尺度问题

  追求财富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演进的杠杆。社会史的研究时常表明,财富的积累、丰富固然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一系列十分严峻的问题,比如人的异化、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等等。因此,如何看待财富就成为一个重要而尖锐的问题,哲学工作者不能对之视而不见。丰子义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撰文,从财

富与社会进步、财富与人的生存及其发展的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表明:财富不是单纯的物质多寡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一个哲学问题,是当代哲学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有关财富的尺度观对当代中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

  文化交往中的公理问题

  张晓芒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撰文认为,任何一个文化理念的产生,都必然有一个背后的文化支撑,体现了一种集体性思考,并在历史的积淀中,以稳固的具有本文化特质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文化三段论”。作为其公理基础的是文化历史形成的价值判断。但如果把这种具有本文化特征的价值判断张扬为“终极公理”,会导致文化短视与狭隘的自负,影响正常的文化沟通。因此,有必要在文化交往过程中消除这种“终极公理”。消除“终极公理”,实际上就是如何认识狭隘文化三段论的弊端所在,如何辩证地认识与扬弃传统文化,如何理性地理解文化沟通与交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在更为深刻地理解世界文化前景的基础上,建立保留各民族文化之优长,持久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平衡与友好合作的态势。

  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

  张彦、邓业建在《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撰文指出,探讨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帕累托最优和博弈论的“囚徒困境”模型说明,市场经济“伦理不涉”的观点是错误的。经济伦理具有工具价值和工具理性,“一报还一报”的伦理策略和“以直报怨”的伦理思想,能说明合作产生的机制。经济伦理的建构与其他伦理的建构有所不同,它有内在价值评价和工具价值评价两个基本评价标准,必须应然和

  实然兼而有之。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哲学方面有丰富的遗产,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与“一报还一报”的伦理策略有许多相通之处,从中可以整理出应然和实然兼而有之、有现代意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当然,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并不能被理解为是把伦理学文献中的一些结论简单地移植到经济学之中,一些伦理思考可以采用经济学正在使用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