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能否取消专家门诊挂号费(政心民意5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3:55 人民网-江南时报

  主持人:目前,全省各大医院均有专家门诊,让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专家为普通百姓看病,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现在专家门诊的挂号费却比普通挂号费高出很多,这又让不少收入较低的百姓望而却步。本期《政心民意》是省政协委员郑清所做的《关于取消全省专家门诊挂号收费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

  郑清:现在的专家门诊挂号费比普通挂号费要高,从积极的意义上讲体现了专家的价值,但高额挂号费的门槛却将收入低的贫穷百姓拒之门外。我认为,私立医院可以完全市场化,但公立医院的专家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从社会公德的理念出发,专家门诊收费应该取消,市场化的高收费要求可从各种服务中去体现。首先,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所以公办的医院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而不分富人和穷人。其次,就专家个人而言,应有服务百姓、服务社会的理念。资本主义国家尚有自愿者制度,更何况社会主义国家?再说,高额的收费只能将穷人排斥门外,不管专家还是普通医生,救死扶伤是他们的职业道德。因此,我们呼吁,每年专家至少要有一次义诊,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去实现其最大的社会价值。

  互动

  南京市小火瓦巷42号市民祝晓兴:我认为,我们现有的医疗制度有很多不合理之处。现在的医院哪里还有一点人情味儿啊,都是只认钱不认人的。像国外发达国家在医疗制度上都会保障穷人的看病权利,比如有钱人可以有专门的私人医生,可以到私立医院花大价钱享受“五星级”的周到服务,而掏不起钱的穷人完全可以在公立医院里得到较好的医治。我认为,这比较合理。现在有的专家门诊费已经到了30至50元一次了,高的还有80到100元一次的呢。要知道,80到100元完全可以是一个穷人半个月的伙食费了。这个费用一定要降下来,要让普通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专家的医治。老百姓有这个权利,而不应该被费用的“门槛”剥夺了这个权利。

  南京市高楼门36号市民黎明:我父亲是老病号,我在挂号排队这方面还是有点经验的,今天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其实,医院里不可能天天都搞专家门诊,可能每周分一、三、五为专家门诊日,二、四、六就没有专家门诊,但你在这天挂普通的号说不定就是专家在给你看病,专家们在平常上班时就是普通门诊。其实说白了,也无所谓什么专家不专家的。所以,我建议有关方面能够取消“专家门诊挂号费”。

  南京市小营127号姜女士:我觉得专家门诊有利有弊,前几天我小外孙生病,在儿童医院看了几天“流水线”门诊也没看好,主要是小病号太多了。后来到省人民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就看好了。我觉得专家号也不算贵,10到20元钱,作为我来讲还是能够接受的,也是比较合理的。包括我女儿怀孕时到妇幼保健医院检查都是挂的专家号,贵一点无所谓,关键是专家经验丰富,花钱“买”个平安和顺心吧。我们家的生活水平还不高,但是这点消费还是能够接受的。现在主要是那些吃低保的市民比较可怜,前几天,不是有个市民为了图便宜在私人诊所里看个小病就把命看没了,那才冤枉呢。所以,我们国家的医改无论怎么改,都要为工薪阶层考虑,为普通百姓考虑。我认为关键是要解决现在医院收费过高的问题,让老百姓真正能看得起病,最后才是看不看专家门诊的问题。

  南京市某医院凌医生: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有个大病小灾的,谁不想找个好医生为自己瞧瞧?但是资源有限,实行专家门诊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吧。我倒是要提醒广大市民,切不可太迷信专家门诊,专家不是万能的,他们也会有误诊的时候。说不定专家在某些时候还没有年富力强的主治医生的经验丰富。而且,在患者都迷信专家门诊的前提下,专家门诊也会走“流水线”。说不定,你多花了几倍的挂号费,还不如普通门诊医生给你看得仔细,看得认真。

  调查

  在对市民的随机采访中,男女比例为6:4;年龄阶段20岁到30岁占35%,30岁到50岁占37%,50岁以上占28%;收入情况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41%,月收入在800元到1800元的占33%,月收入在1800元到3000元的占12%,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占14%。赞成取消专家门诊收费的占57%,反对取消专家门诊收费的占22%,无所谓的占5%,认为可以适当保留专家门诊收费但必须在现有的收费标准基础上适当下调的占16%。

  下期预告:省政协委员张薇丽所做的《加强制度建设,杜绝有偿家教》的提案。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与我们的话题讨论。

  热线电话:(025)84629110

  E-mail:jnsbwyg@sina.com

  《江南时报》 (2005年07月12日 第二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