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苏祠小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4:3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三苏祠小记(图)
三苏祠

  离峨眉山不远的四川眉山县,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乡。

  三苏祠坐落在眉城西南隅纱毂行。红墙环抱,园内古木参天,满眼碧绿的翠竹摇曳,绿水萦绕其间,形成三分水三分竹的特色,别具四川园林俊逸秀雅的风格。苏东坡曾说:“家有五亩之宅。”如今这五亩之宅已扩大了些,960多年前苏轼就是在这故宅里诞生。女导游给我们讲道:“如今这三苏祠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原苏家故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当时只有大殿、启贤堂和木假山堂三部分,于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又模拟重建,并扩建了抱月亭、祠堂大门等,三苏祠才初具规模……”

  我们随着导游娓娓动听的声音来到正殿。正殿有苏轼父子的坐像。据导游介绍:苏洵生于乡下,10岁左右迁居眉城。他年轻时“游荡不学”,年27始大发愤,闭户读书,两次应试未中,便毅然抛弃科举,精读六经百家,探求古今治乱成败,并寄希望于苏轼兄弟,希望他们能进入仕途,攫取功名。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5月,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一同到了京城开封,秋天参加礼部初试。从眉州来的45位考生中,有13人考中,其中包括苏轼兄弟二人。明春殿试兄弟二人被点为进士。三苏文章,各有千秋:苏洵为文奇峭雄拔,有先秦之风;苏轼文章纵横奔放,雄视百世,诗词豪放,飘逸不群;苏辙文章高雅,平正中有奇气……

  我又不禁想起那个千古奇冤———“乌台诗案”:一帮品格低下的龌龊小人,诬称苏东坡的诗文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庭”,“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昏庸的神宗皇帝听信谗言,下令御史台(御史台中有柏树,树上有乌鸦栖居,故又称乌台)审理。那个官拜御史中丞的李定,本来还是苏轼的朋友,曾与苏轼互有“诗交”,看到苏轼出事,便落井下石,在主持“乌台诗案”的审理时,不仅不替苏轼说句公道话,反而要求皇帝要像舜杀“四凶”一样,把苏轼杀掉。

  所幸,北宋还有那么几个诤臣,不顾个人安危,冒死营救,连已退职的王安石也出面说话:“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神宗皇帝终于没有杀苏轼,贬苏轼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试想当初,苏轼如果真的被这些小人诬陷而死,今天我们哪里还有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哪里还有什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哪里还有什么《石钟山记》、《三槐堂铭》、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这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呢!

  我们从正殿出来,在庭院内驻足。轼疏轩、景苏楼、疏竹轩、来凤轩等楼台亭榭掩映在千株古木万竿翠竹中,依稀可辨苏家当年景物之特色。正殿后面,启贤堂前的古井原是苏家的饮水井,用眉山红砂岩做井栏,现在还能从井里打出水来。启贤堂后面有木假山,苏洵曾专门做过《木假山记》和诗,借以抒发自己的人间情怀。可惜的是原件已不知去向,眼前这具,是清人李明寿从岷江边找来大树根重造的,山以木制,别具情趣,看上去色黝质坚,三峰宛具,仍存苏氏风骨。

  祠内有大小三座碑亭及明、清以来精工镌刻的东坡撰书的碑石几十通。还有别有意趣的“东坡洗砚池”。历代书家对苏东坡的书法评价甚高,后人把他列为宋代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传说他每天习练书法时都将砚拿到小水凼里洗涤,日久水凼之水浓如墨汁,便有了这洗砚池之称。这洗砚池没有绍兴兰亭王羲之墨池那么大,池畔绿荫掩映,十分幽静宜人,而且眼下之水也是青绿青绿而无墨色,已不是东坡先生的洗砚水了。祠内展示的苏东坡的大小真行草书和他所绘墨竹,却仍然漾溢着东坡居士独特的风貌。

  祠内的三苏生平陈列馆是苏东坡诞辰950周年(1987年)期间辟建的,馆内数以千计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充分展示了三苏父子一生的文章气节和宦海沧桑,是研究三苏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也反映了民众对他们父子三人的崇敬和怀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12日 第七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