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郑和下西洋:600年前农业文明的海洋足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5:19 中国青年报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对今天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赋予郑和怎样的时代含义?2001年元月,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赞誉“郑和为寻求贸易和信息而进行的海上航行,与后来以征服为目的的欧洲帝国的航行,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现代世界对于和平的追索,而国内的同类叙事,显然更多地着眼于本国海洋文明的建构。

  600年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官方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皇家船队,七下西洋

,在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的广阔海域巡航,一次次出访东南亚、南亚、东非、阿拉伯半岛各大商港。世界帝国的理想尽显于遥远的航程之中。

  一个传统的农业文明强国,为何涌起航海探险的冲动?这一冲动又是如何被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传统范式掐灭?与其追踪盛世的足迹,不如考察盛世的成因,与没落的缘由。如果不了解这些,我们的纪念将失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皈依。

  郑和远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混一海宇、万邦来朝”的帝国政治雄心,而朝廷也试图通过官方垄断的海外贸易,达到“以资国用”的现实目的。明初的中国作为世界强国,可以支撑郑和的远洋。

  这并非前无古人。从南宋开始,为了弥补土地与财政的不足,朝廷就鼓励民间进行海外贸易。明朝将这一海上贸易权收归中央,郑和下西洋期间,朝廷厉行海禁,民间“片板不得入海”,所有民间造船、出海、市番货、用番货,一律绳之重法。历经500年发展起来的中国民间航海贸易传统遭到严重破坏。

  用农业的产出支撑帝国官方的远洋理想,有悖朝廷重农轻商的一贯政策,理所当然会遭遇政治与文化上强烈反弹。在愤怒农民、地主和代表他们利益的文官眼中,下西洋是一项“苛政”,是炫耀的游戏。代表农业利益的文官集团,指责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郑和七下西洋28年间,南京区手工业的匠户纷纷逃亡,锐减四分之三以上。

  而官方垄断贸易并没有给多数靠田地生活的人带来利益,“以资国用”成为一句空话。郑和下西洋所带回的香料、宝石与象牙、犀牛角、长颈鹿等奢侈品充实了皇宫后院,众多的随行人员从贸易中得到厚利。为显示天朝的宽厚,郑和所到之处给予当地国王大量赏赐;源源不断的朝贡使者,也得到了远超过朝贡物的赐品。

  多数人不能得利的单边游戏注定无法长久,当农耕经济的收入很难支撑这种挥霍式航海时,官方航海行动不得不停止。但朝廷由此得出的结论却是,帝国不再需要航海,也不再需要海上贸易。这一思想一直持续到清末,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为止。

  农业文明的海洋足迹注定无法持久。因为社会财富的生产主要维系于土地,军事威胁也主要来自陆上,海洋贸易处于极端边缘的地位。实际上,就在朝廷实行海禁的那一刻起,中国的远洋贸易已经在事实上遭到扼杀。

  郑和下西洋83年后,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再过4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又过了29年,麦哲伦到达菲律宾。这些航海家所代表的国家,先后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家与人民一起从日益拓展的远洋贸易中获得厚利。

  纪念郑和,显然不是为了重温天朝美梦,而是为了追踵先贤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使中国的航海事业能够在坚实的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作者:叶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