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冯国佩:“东方芭蕾”舞翩跹(民间艺术传人(11))(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6: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冯国佩:“东方芭蕾”舞翩跹(民间艺术传人(11))(图)
冯国佩素描。

  罗雪村画

  本报记者 何聪

  在安徽蚌埠市的一座院落里,记者见到了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冯国佩老先生。92岁高龄的他,依然经常活跃在花鼓灯的排练和演出现场,被称为花鼓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冯派”兰花自成一体

  花鼓灯表演是淮河流域人民欢庆节日、喜获丰收、春节庙会、婚丧嫁娶等传统民风民俗活动中的一种仪式,是淮河文化的现实表征和传承方式。它也是世界上单一语汇最多、最能以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民间舞蹈之一,被誉为“东方芭蕾”。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斗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

  冯国佩1914年出生于有四代玩灯历史的花鼓灯世家,从小就跟在长辈后面悄悄地学,20岁时就在“千班锣鼓百班灯”的淮河两岸声名远播。他演的是“兰花”,得艺名“小金莲”。当时人形容冯国佩的表演“收敛时如蜻蜓点水,放开时如凤凰展翅,奔放中戛然而止,委婉中含情脉脉”。

  冯国佩年轻时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千场灯会,每次表演每场演出虽有程式,但更有变化,锣鼓一响,韵律自来。他创造出“野鸡溜”、“斜塔”、“拐弯”等高难度舞蹈动作,形成以“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的冯派花鼓灯表演艺术。“请得多,玩得红,只要我们一去就前呼后拥,把其他的灯班给撬掉了,经常一连能玩十多天,打粮场上总是挤满了人。”冯老回忆年轻时演出的盛况,笑容洋溢着自豪。

  赋予花鼓新时代的美

  新中国成立后,冯国佩的艺术生命继续辉煌。1953年,他和其他艺人一起把花鼓灯跳进了怀仁堂。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都观看过他的演出。

  时代变了,姑娘们解开缠脚布,跨出闺中门,人们的精神面貌、表达感情的方式变了,冯国佩的思想、艺术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改变了过去男扮女装的旧表演习惯,倡导由女演员来演“兰花”。他摒弃不健康的损害妇女形象的姿态、造型和步法,甩掉了表现旧时代小脚女人走路的衬子,摸索出平足步、双环步、筛子步、搓步等新步法,塑造出“新兰花”秀丽健美的新形象。

  上世纪60年代,冯国佩与别人共同编导了第一部大型花鼓灯歌舞剧《摸花轿》,成功地融歌、舞、剧于一体,轰动了当时的舞坛。他还创新出独舞、双人舞、群舞、小舞剧、表演唱、歌舞表演、歌舞剧等多种形式。花鼓灯表演在他的努力下从过去的班子表演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让传统文化迈向新天地

  随着近年来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的进入,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迫在眉睫。早在1982年,在联合国举办的亚洲地区保护与发展民间和传统舞蹈讨论会上,冯国佩就发表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的论文并即席表演,被当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玛琳娜·葛贝伊女士称为“了不起的艺术大师”。

  2004年4月,“花鼓灯”全票入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保护项目。今年4月9日,在他的家乡冯嘴子村,“中国花鼓灯第一村”正式挂牌。老艺人起居室、艺术品陈列室、灯场、谷堆、古庙、已逝艺人碑石等原生态场所得到基本恢复。在他的指导下,冯嘴子村花鼓灯班子已经跳得红红火火。

  蚌埠市还开展了花鼓灯艺术的普及传习活动,计划到2013年在全市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准的1000个“兰花”、1000个“鼓架子”、1000个锣鼓班子、100个灯班子、100个继承人。冯国佩保护与发展花鼓灯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东方芭蕾”正迈向新天地!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2日 第十一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