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门干部”缺什么?(人民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6:12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义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中央推出新政策,其中一项与公务员考录相关。这项政策规定,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逐年提高。同时,要求有计划地安排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一两年;还规

定,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物色人选。

  这项政策,应当看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公务员基本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引导有志于成为公务员的高校毕业生加强基层工作实践,从而使自己具备相应的条件。这对高校毕业生了解社情民意,增强群众观念,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由此也可以说,加强基层工作实践,是培养执政人才的必由之路。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必须具备基层工作经历、经验,是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

  这样的想法,是有现实依据的。

  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通过公开招聘考试,陆续为公务员队伍充实了力量,由于不少岗位都把应届毕业作为报考条件,所以,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是不少新公务员的成长路线图,这样的干部常被称为“三门干部”。

  “三门干部”逐年增加,从总体上改善了公务员队伍的知识结构。新公务员们头脑敏捷,少有保守思想,遇事决策讲科学……这些,都是有益于科学、高效行政的良好素质。

  然而,“三门干部”也有难以避免的“缺门”,这就是较少了解国情、不大熟悉基层、基本不懂群众。这些弱点,又从根本上影响了行政水平。

  较少了解国情,表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照搬书本,不懂同实际相结合。比如,有的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爱把西方观点挂在嘴上,流于纸上谈兵、书生清议,既解释不了现实发展中的种种现象,也提不出什么有用的方案。

  不大熟悉基层,表现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往往缺少可操作性,看起来头头是道,一拿到基层就行不通,热热闹闹的行动看不见实效。比如,有些“三门干部”不了解也不理解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作方案、提要求不切实际,虽然工作辛辛苦苦,但在基层看来却又是衙门作风。

  “三门干部”最大的“缺门”,还是基本不懂群众。特别是随着最早的独生子女大学毕业走进党政机关,别说是群众了,可能连自己的父母也知之不多。不久前,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批评有些领导干部不善于开展群众工作,甚至不知道怎样同群众说话。这样的问题,恐怕也是新公务员的通病。而中国农大学子自发编写的“乡土乡亲”科普丛书特别受欢迎,则反衬出了解、理解广大人民群众所想、所需是多么重要。一个公务员要是不懂群众,就谈不上为人民服务、当人民公仆。

  目前担任着一定领导职务的干部,差不多都有过长期基层工作的经历,这为他们今天的作为打下了坚实基础。再过一二十年,今天的新公务员也要陆续走上领导岗位。承领重任之前,中央政策从制度上创造了基层工作的环境,意义深远。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2日 第五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