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9:31 南方都市报

  第一眼

  常常见到这样的故事:伟人少年时生性顽劣,因一件事、一句话而奋发图强,终成伟业。阿权的故事有同样的开头,而结局……

  2005年7月6日上午10时,这个孩子独自一人来到南方日报社门前。“我要报料,我要

拿报料奖”,他目的明确地打通了本报的电话。在随后的简介中,他向信息员讲述了自己颇富传奇的经历:15岁少年1年半行骗救助站,跑遍近半个中国,并一再提醒,“早派记者跟进,1小时不见,就走人”。一段搅乱我心绪的采访就这样开始。

  “我被救助站赶出来了”,见面的第一句话,他如此直接。在他的叙述中,自己是一个漂泊天涯的浪子,2004年2月开始跑站行骗半个中国,然而长期的流浪让他倍感疲惫,“我累了,想回家”——7月5日,走在海南东方市的大街上,突然“非常想家”,他立刻花光身上所有的钱买票回广州,准备转道故乡韶关。报料当日凌晨到达广州,在救助站内,他被救助人员认出是职业“跑站的”,终止救助。对此,他表现得格外淡定。尽管一再强调自己已身无分文,但仍没有惊慌,也没有怨恨,不在乎地说“很正常,我们(跑站的)经常遇到(这种事)”。他在救助站外坐了许久,“或者可以拿点报料奖”,他就直奔报社而来。

  近3个小时的采访,让人惊诧连连:他的1年半行骗40多救助站的经历;他花500多元直飞北京,只为骗取首都救助站的故事;他要去西藏寻找救助站的计划;他的时尚装扮与长期被救助的身份差异;他与年龄不相称的圆滑与成熟,他甚至说自己不怕上报纸是因为他看准广东救助制度日趋健全,决定日后漂泊外省。“天哪,真是个人精”,周围的记者,对他如此评价。然而这次采访最让我难忘亦难过的并非以上种种,毕竟记者这份职业,让我见识了太多遭遇离奇的人。

  这个孩子,1989年生,按其描述,如普通人家的孩子般成长,受教育。读初二那一年,他一个人离家出走到深圳投奔叔叔,叔叔没有找到,他被送进救助站,由此走上了职业跑站之路。“我遇到了老陈”,这个叫老陈的四川男子,在2004年2月某个深夜,在深圳罗岗救助站里遇到了阿权,他告诉阿权,自己是职业跑站的,常常月入过万。阿权说,当时就被震住了。“1万元啊”,于他近乎天文数字,从此他决心像老陈一样生活。他说自己没有后悔,然而,让我闻之后怕的是,这角色转变的过程如此简单。

  在这里,我无意去批判救助制度的不健全,因为制度的建设需要时间,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因此付出了更艰辛的劳动;我也无意去指责那些职业跑站者寄生虫般的生活,毕竟生活多态、社会包容,少数人如此选择自己的人生并无不可。面对一个花季少年,因为那个深夜那个近于谎言的对话,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突然感到困惑。

  钟跃东(本报记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