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神童悲剧”缘于人文精神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10:4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单士兵

  据报道,曾被誉为“神童”的东北男孩王思涵,当年以14岁的年龄、高考成绩572分的高分考入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入学后成绩每况愈下,今年本应从大学毕业,却因为多门成绩零分,而被学校“责令退学”。

  大学时代,本应是充满阳光与梦想的。然而,这位曾经的“神童”的大学生活,给他留下的记忆只能是灰暗与痛苦。因为曾经不断地跳级,对诸如地理、政治之类的人文学科,他是那样的陌生,以至于大学同学海阔天空的谈论,他都不知道,插不上嘴。于是,他只能孤单、只能沉默。然而,就在这样沉默黯然中,他还是未能顺利完成他的大学生活,多门零分的成绩,宣告这位悲伤的“神童”已经“泯然众人矣”。这个现代版《伤仲永》的悲剧,应该对我们家长、教育产生极大的警醒,莫再制造如此的“悲剧神童”了。

  其实,在一个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神童”故事背后,掩蔽着的就是可怕的功利教育。这种教育的功利性,既体现在家长身上,同样也体现在学校和教师身上。都说“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其实,这些分数,又有多少家长不将之视为“一种脸面”、“一种功绩”呢?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不论是教师还是学校,一起沦为了“分数的囚徒”,于是,有太多的孩子被训练成考试的机器,一些早早就能脱颖而出者就成为所谓的“神童”。

  当然,那些成为“神童”者,除了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功利心理下的协力“推进”之外,还与现行的应试教育不可分割,那些“神童”之所以能够走进大学,得益的就是教育、考试、招生的“唯分数论”。这些“神童”将他们长期靠“单一的记忆”与“机械的训练”的东西生硬地“套用”在“标准化试题”上而已。说到底,这些“神童”之“神”,只不过是“神”在记忆与技术而已。而当前的考试、招生,就是以分数说话。显然,这离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存在极大的距离。

  因此,由功利教育和应试教育合力制造出“神童”,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的滋养,缺少特定的人文关怀,这也就给这些“神童”留下难以治愈的“硬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文精神缺失症”必然会给这些“神童”带来极大的伤害。比如,神童王思涵因为不懂地理、政治,而只能陷入长久的孤单沉默;而就在今年,全国最小考生、来自辽宁省盘锦市年方10岁的张α炀高考成绩为505分,高于当地第二批本科分数线47分。但是,他也只是理科成绩极好,语文成绩却很差,连作文都不知道写什么。由此可以想象,走进大学那个相对的成人世界,他们面临的将是何等困难的人际交流障碍呀,他们的生活,又怎么充满阳光呢?

  “悲剧神童”就是现代版“伤仲永”,它再次说明,“应试教育”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最终只能制造出畸形的人才,是一株株“病梅”。这些“病梅”,尽管初看起来,姿态万千,风光无限,但却没有什么生命力。

  而要想不让这样的悲剧一再上演,就必须尊重教育客观规律,讲究对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很难走得太远。(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