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电影《任长霞》缘何当上“票房冠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11:37 中国新闻网

  上海电影界近日传来一条新闻:在与《头文字D》、《蝙蝠侠5》、《极限战士》的激烈票房竞争中,主旋律电影《任长霞》凭着朴实的人格力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票房节节攀升,7月6日以17.5万余元的成绩,创上海影院当日的“票房冠军”。上海的电影观众是很苛刻的。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功,值得庆贺。

  另一则电视新闻同样值得关注:据AC尼尔森最新的收视率调查显示,以明星为主的综

艺节目《家庭演播室》近日播出了一档以英雄任长霞为内容的“七一”专辑,创下了5%以上的收视率,这一收视率竟超过了同栏目今年以来许多港台明星的收视率。《家庭演播室》制片人阿东说,原来以为任长霞的事迹已家喻户晓,“任长霞”专辑超过3%就很好了,现在成了“收视冠军”,这个结果实在是没有想到。

  《任长霞》当上“票房冠军”和“收视冠军”,其实一点也不出人意料。在央视评选的“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榜”上,任长霞以全票当选,成为“感动中国第一人”。电影《任长霞》在上海上映的第一天,预订场次已超过200场,盛况空前。一部主旋律电影能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媒体报道称“极其罕见”,足见作为新时期优秀共产党人代表的任长霞崇高的人格魅力,足见由电影艺术家们用心血、用鲜活的影像语言再现的任长霞的光辉形象之深入人心!它当上“票房冠军”是势之所然、当之无愧。

  影片《任长霞》以其生前最后36个小时的生活片断为切入点,通过她与亲人、战友以及登封老百姓的接触,镜头逐一闪回到任长霞的“过去”。100分钟的影片,浓缩了任长霞“亲民爱民”的精神。影片中表现的“任长霞”,爱哭也爱美。这位2004年感动中国第一人再次在银幕上感动了千百万中国观众。电影里的任长霞在哭,一些女性观众一直跟着影片主人公在流泪。她们说:“片子里,张瑜在哭,下面,我们在哭。”看一遍《任长霞》,洒一掬同情之泪的观众,他们的心灵获得了一次净化。

  《任长霞》既叫好,又叫座,吃力又讨好。因为它有很强的艺术性,十分好看。思想性和艺术性犹如盐溶于水,了无痕迹。它没有一点说教,全剧以情感人。影片要结束了,金黄色的油菜花盛开,伴随着深情而舒缓的音乐,着一身警服的任长霞在油菜花的映衬中,以慢镜头微笑着向人们走来,如雷的掌声在剧场里响起,直到灯光亮起,掌声仍经久不息。电影里的任长霞,既是生活中的任长霞,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剪裁,又是一个艺术作品中的任长霞,因而更为感人。影片放完了,任长霞从银幕上走下来,又回到了生养她的老百姓中间,其意味是深长的。

  常听人说“主旋律电影”不好拍,不受欢迎。这话也值得研究。“主旋律电影”不好拍,是事实;拍好了大受欢迎,也是事实;不好拍,说明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有难度,是事实;拍好了,于国于民,功德无量,也是事实;还有一点,拍好了,票房一样可以超过《蝙蝠侠5》。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熊掌与鱼,可以兼得。《任长霞》当上“票房冠军”,便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明。《任长霞》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精心刻画了一个人,而不是把任长霞捧成一个神。张瑜认为“这是对这部电影的最好的评价”。她由此想到重新定义“主旋律电影”的问题,说“使主旋律电影沿着人情、人心、人性刻画的方向走下去,成为生动而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电影类型”。我是赞成张瑜的意见的。英雄人物是扎根于普通老百姓中的。如果弘扬“主旋律”的作品,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它们都能像《任长霞》一样:既叫好,又叫座,两全其美。

  《任长霞》生逢其时。这部影片又是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个典型的好教材。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无不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正好说明社会对“主旋律电影”有强烈的需求。另据央视统计,前些时候,20集电视连续剧《任长霞》在央视播出后,该剧的最高收视率达7.96%,平均收视率达6.24%,超过了当时央视收视率最高的《汉武大帝》,为央视今年前五个月的“收视冠军”。看电视,并不需要买票,也不需要“包场”,但在央视,“任长霞”同样战胜了港台明星,战胜了《汉武大帝》。《任长霞》生逢其时,当上“票房冠军”,更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我们的银幕和荧屏更需要浩然正气,像《任长霞》这样的好作品是太少了。

  现在,文艺创作已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接受心态也趋向娱乐和消闲。但是,广大观众仍希望看到更多反映我们民族浩然正气的作品,希望看到生活中可敬可亲的英雄人物在文艺作品中出现。我们的文艺创作应为英雄人物留出更多的空间。在全国,像任长霞这样的英雄人物是所在多有。最近,上海又涌现出了一个“任长霞式”的英雄人物——严德海。建议上海的文艺界,赶紧组织力量,为严德海写一部文艺作品,这也是上海文艺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反映主旋律的文艺作品,既有需求,又有观众。面对银幕和荧屏的“英雄热”,文艺界的有识之士,岂能无动于衷?

  【来源:文汇报;作者:吴兴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