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友: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需要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17:14 人民网

  第二届全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研讨会于近日在湖北黄冈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发起主办。新闻传播学界的泰斗甘惜分教授、方汉奇教授到会并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近30人与会,就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经验交流和研讨。

  关于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概况

  从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到今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教育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目前,我国共有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在职博士生导师近60人,已经授予学位及在校博士生大约600人左右。纵向上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培养了很多人才,他们有的成了本学科的带头人,有的成了各单位的骨干;积累了很多学术成果,包括完成了一些尖端课题。但从横向上看,与传统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还刚刚起步,只有2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但这与新闻学历史短暂、学科还不定型有关。

  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有些问题还非常突出,如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在培养上有什么不同,如何从生源上把好入口关,如何确定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何时确定博士论文的方向和选题等等。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博士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可以说,这次会议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个专家“会诊”——找出问题所在、分析问题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

  关于招生考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博士生培养质量如何,“入口”这一关非常重要,因此,要“严把入口关”。

  由于近年来本科和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水平不断提高等原因,报考攻读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的人数不断增加,报考规模的扩大与生源质量的下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这一大矛盾中的小矛盾主要有:报考动机中学术因素与非学术因素之间的矛盾、外语考试成绩与专业考试成绩之间的矛盾、考试分数与实际研究能力的矛盾、笔试与面试之间的矛盾、录取过程中学术(导师或导师组)与各级行政制约之间的矛盾、本学科与跨学科之间的矛盾、有无实践经验的矛盾等等。华中科技大学孙旭培教授认为,不管博士生毕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但博士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就是以学术为职业,就是要做学问,要锁定这个目标。也有学校觉得新闻业务界也有继续提高的需求,考虑到新闻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这一特性,博士生教育是否应该考虑这一需求,开展与传统博士教育不同的论文博士教育。

  不少专家反映,目前各级行政力量对博士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的干扰太大,尤其是在入学方面。他们呼吁要减少这种干扰,更多地按照学术逻辑来培养学术人才。专家们还一致认为,考试中的面试非常重要,这是一个考察考生思维方式、学术敏感的重要环节,应继续加强这一环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卓南生教授分别介绍了美国和日本博士生入学环节中的“资格考试”做法,建议把这一真正考察学科专业基本功的做法引入到我国来。专家们还认为,多学科固然有其优势所在,但考生最好有本学科背景,有一定的新闻传播从业经验,最起码应该掌握本学科共同的话语体系,有“新闻头脑”,具备本学科的基本素养。丁淦林教授把“新闻头脑”这一概念分解为四个方面:一是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语言、术语和概念;二是对新闻事业有强烈的兴趣,最好有一定从业经验;三是对新闻传播理论有较深的认知,在学科交叉上是交叉过来,而不是交叉过去;四是按照新闻传播专业的要求来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招生规模上,有专家建议,每个导师要限制招生名额,招的太多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在整体上应增加博士学位授予点,适当增设一些新的二级学科。

  关于培养教育

  首先是读书。华中科技大学孙旭培教授说,在读博士生要把读书放在第一的位置。方汉奇教授说,梁衡关于博士的四项基本能力的提法,即博大精深、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是同意的。方老认为目前应特别强调“博”和“创新”两个方面,博士首先是一个博学之人,要像金字塔,“让博士博起来”的基本途径就是多读书。甘惜分教授也介绍说当年他要求自己带的博士生博览群书,“没有限制,只要是跟学术有关的都应该读”。关于这一问题,孙旭培教授还具体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读书”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他说博士生应该具备“从多个学科探讨同一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授课。博士生课程应具有前沿性,上课方式多采用“研讨式”、“沙龙式”,学生和老师形成一个学术团队,多向互动,通过讨论、争论,启迪思维,激发学术火花。博士生教育应该注意发挥院系、学校甚至整个学科的学术群体力量,共同完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导师要通过谈话、介绍经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甘惜分教授说,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用自己的语言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要有一种闯劲,有自立门户、标新立异的学术勇气,只有这样才可能创新。南京大学丁柏铨教授说,应鼓励学生进行拓荒性研究。

  关于学位论文

  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和答辩是博士生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童兵教授认为,需要从“生源”、“学源”和“文源”等源头抓起,努力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目前,不少导师和学生都面临着选题难的问题。经过20年的积累,好像好的题目都被选完了。因此,要选择一个有价值又可行的题目确实不易。方汉奇说,“路边的李子是酸的,要找熟的必须到树林中去。”博士论文选题向“小”、“细”、“深”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有专家提议可以多做一些实证研究。北京大学龚文庠教授说,我们对实证研究的态度、思路和方式,都非常需要加深。针对选题重复雷同现象,童兵教授透露说,复旦大学正在牵头组织建立一个沟通网站,本学科所有硕士论文选题、博士论文概要都要上网,还准备就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科前沿每月发一期情报,以架起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虽然博士生在读期间基本上应该围绕着博士论文展开,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个大体研究计划,但是,何时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特别是举行开题报告却不宜过早。有几位专家明确反对在一年级就开题。博士论文开题这一环节非常关键,开题做的好就完成了论文的50%甚至60%。同时,开题报告不应搞成八股文,导师要从严要求,不能当好好先生。开题后,学生不应有“该歇歇了”的想法,导师要及时跟进,要“倒记时”。期间,导师要注意抓两头——好的和差的。对好的要“吃小灶”,集中智慧,争取能做出优秀的博士论文。在选题、开题的最终确定上,丁淦林教授倾向于“集体把关,导师拍板”。专家们还就论文的学术规范、博士论文的答辩等做了讨论。与国际接轨、走向规范将贯穿于博士论文的各个环节。

  关于博士生导师

  一是导师的遴选问题。关于博士生导师遴选标准,各学校有不同的规定。武汉大学罗以澄教授介绍说,武汉大学主要是以有没有课题、课题的经费多少为遴选博士生导师的标准。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则认为“文科应抵抗有项目才能带博士”这一做法,因为基础学科方向的教授很难有项目,再说,博士一味跟着导师做课题,就会导致知识面窄。

  二是导师的定位问题。导师要确定每个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和学术发展前景,引领学生步入科学的道路,进入学科前沿。要注意把学生推向第一线,要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导师与学生要形成一个学术团队,自己作为“召集人”,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同时,导师要注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学习。

  关于博士生教育的研究

  博士生教育是学科发展壮大成熟的结果,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之一,学科的发展建立在博士生教育基础之上。因此,新闻传播学界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博士非常重要。熊澄宇教授认为,我们应把博士生的培养和整个学科点的建设水平结合起来,在课程设计、师资合作、资源共享、课题合作等方面,破除小而全的体系,构造一个大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认为,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目前只是做到了从无到有,下一步应该朝由弱到强努力。

  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于2003年发起召开了第一届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研讨会,引起强烈反响。在黄冈研讨会上,讨论的气氛更为热烈,讨论的问题更为具体,大家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学术机构,定期对本学科博士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丁淦林教授认为这一机构可以参照“学科基地联系会议”的形式,定期举行“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论坛”,由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轮流承办,不断扩大与会者的范围。大家建议,可由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传播学院牵头,与相关学校的新闻学院协商,落实会议这个提议,共同把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张振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4级博士生)

  作者:张振亭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