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美贸易谈判需要共同的语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0:58 东方早报

  第16届中美商贸联委会7月11日如期闭幕。会后各个媒体评论多使用了“成果寥寥”、“争端未决”等字眼,显见对会议结果的普遍失望感觉。但笔者认为,此次会谈虽未取得大家期望的实际成果,但是依然颇具实际意义,那就是为双方未来进入实质性贸易磋商寻找到了共同的交集。

  历次中美贸易谈判都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谈判双方“各说各话”:一方面,中

方围绕纺织品出口无理受限问题对美方提出质疑和要求,而美方则就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针锋相对。这样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画面,虽然中方已然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但现实条件决定了彻底根除盗版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而对中方而言成为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纺织品出口事关中国千万人员的就业问题,但是同样的就业问题在美国决定着政党竞选的结果,试图让美方做出大幅让步同样也难以实现。可见,如果继续围绕这些难以实现的要求进行所谓的谈判,这种语境范围的差异使得期望中美双方在短期内出现谈判突破是根本不现实的。

  但通过这次第16届中美商贸联委会,我们惊喜地发现,双方的语境差异正在逐步弥合。首先,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中方不再是简单地应对压力,而是正式提出了要求美方保护中国的知识产权,中方提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次,首次访华的美国农业部长约翰斯与中方就美国产的“NK603”转基因玉米品种进口问题达成协议。

  对政治家而言,经济学家的理论模型太过复杂;而对经济学家而言,政治家的举动则肤浅地违背了基本经济常识。美国对华的纺织品特保措施,在美国国内同样引起了经济学者的批判,毕竟这一举动显而易见地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但是在政治家看来,根本没有所谓独立的“自由贸易”,经济学家不遗余力地绘制自由贸易的理想蓝图,而政治家则需要在国家利益、自由贸易与WTO框架三者的平衡中游刃与权衡。但贸易谈判的主角历来是政治家而不是经济学家,而政治家的多面特征使得谈判最忌讳的就是陷入“没有底牌”的牌局———双方在没有边界和底线的茫然中进行谈判,最终一无所获。

  此前观点普遍认为中美的纺织品谈判较之中欧谈判的难度要大得多,笔者认为,难度就在于由于美国复杂的政治格局与经济利益的纠葛,给中方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但是中方难以摸清对方在意的山水究竟在哪里。在中美农业贸易谈判方面,中国批准进口的美国产转基因食品已经包括八个玉米品种、两个棉花品种以及七种油菜、一种大豆。同时我们发现约翰斯还敦促中方取消对美国牛肉的进口禁令。显而易见,在美国看来,对于有关纺织品问题的看法是与其处于优势贸易地位的农产品关联在一起的。而显然,对中国而言有选择地进口美方更多的农产品,较之根除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要容易许多。进入这样一个共同的语境范围,意味着双方贸易谈判的死结有了解开的希望。

  作者:马红漫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