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申奥,没有失败者(东张西望)(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2:11 人民网-华东新闻
申奥,没有失败者(东张西望)(组图)
在“年轻人的奥运会”理念下,古老的伦敦焕发出年轻的活力。

  王华斌摄

  申办奥运会犹如追求奥林匹亚山上的女神,尽管最终登顶的只有一个,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一个事实:申奥城市,处处都留有奥林匹克的印记

  单纯的体育活动讲究竞技,而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奥运会,则给了申办城市更多的“城市遗产”

  7月6日,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之后,此前呼声甚高的巴黎已无心经营它的申奥网站,草草发表了“伦敦取得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短消息了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申奥的赢家似乎只有一个。

  “奥运会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活动。”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孙葆丽教授说:“奥运会从1896年发展到现在,早已经演变成一个有着高文化附加值的社会文化活动了。无论申办成功与否,城市的国际地位都在提高。”作为北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作陈述报告的专家,孙葆丽亲历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对于奥运带给城市的变化深有体会。

  参与本届申奥的城市有巴黎、伦敦、纽约、莫斯科、马德里。这些城市有一个共同点:历史都很悠久。尽管本届申奥成功的城市只有一个,但是,在申奥的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大张旗鼓地把体育的精髓带给了每个申办城市,为这些古城带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城市的硬环境,还是软环境。从这个角度看,正应验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话:“申奥,没有失败者,只有幸运儿。”

  申奥是城市建设的加速器———

  如“110米栏”跑那样,跨越城市“顽疾”

  “申奥是城市建设的加速器。”孙葆丽说。

  当纽约最终决定将奥林匹克主体育场设在皇后区时,也许纽约人并未意识到,这是迅速解决他们城市“顽疾”的一个好方法。

  破破烂烂的老城区皇后区曾被指责为“大垃圾场”,是国际大都市纽约的一块心病。多少年过去了,历届州政府都下不了决心去改变。而在纽约申奥的过程中,精心规划的城区改建是必不可少的。“无论申奥是否能够成功,基本成形的纽约皇后区城市改造已被列入议事日程。对政府而言,申奥起到了很好的提醒和带动作用。”孙葆丽教授认为。

  借申奥的东风成功跨越“110米栏”的城市还有许多。莫斯科的旅馆规划就是依托“奥林匹克河”设想的。俄罗斯申奥总干事切尔诺夫在作陈述报告时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很迅速,我们需要新的旅馆,目前也正在建设这样的新旅馆……奥林匹克家庭的饭店是沿着莫斯科河建设起来的,现在这条河已经成为了‘奥林匹克河’,从红场到克里姆林宫,还有现代化的媒体村,也要沿着奥林匹克河建起来,贯穿莫斯科的繁华区。”可以想见,无论成功与否,申奥让莫斯科民众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申奥让城市有了正视自身“顽疾”的机会,等于给了城市发展最好的助推器。历史上最成功的跨越应该属于巴塞罗那。1992年的奥运会,为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创造了契机,这个影响一直持续到10年之后,一项名为“新奥运的巴塞罗那”的大型活动成了这个城市新一轮规划的战略之一。“奥运会使得巴塞罗那的城市建设至少加快了20年。”孙葆丽说。

  申奥是城市灵魂和核心的展示———

  “花样游泳”式的城市推销,比几秒钟的广告更有效

  不可否认,申奥是世界上最具特色、也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公关”,如同花样游泳一般,让城市以最优美的姿态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在申办过程中,全球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关注这些城市的情况,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活动络绎不绝。“这样的城市推销,比电视上几秒钟的广告有效得多。”孙葆丽表示:“申奥的宣传片播放和投票现场的陈述,是一个城市灵魂和核心的展示,每个申办城市都借机向全世界宣传了自己,推销了自己。”

  在城市展示自己的同时,整个“推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城市和奥林匹克精神相互融会的过程。正如孙葆丽所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奥林匹克需要吸取各个城市的精华,而申办城市本身也需要契合奥林匹克的精神。

  巴黎此次的申奥宣传片,3大亮点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选票:历史,体育,愉悦。由著名导演吕克·贝松领衔的宣传片,更多地注重了巴黎街头的热烈和激情,跳高动作的慢镜头彰显了城市活力。

  无独有偶。伦敦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将“年轻人的奥运会”这一理念传递给委员们的同时,也将年轻的伦敦形象传递给了全世界:“我们的前辈把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通过奥运会团结在一起,这种理念仍然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所以伦敦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地接触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使得他们了解奥运会的魅力,使他们选择运动。”

  奥林匹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细胞———

  民众意识,让城市发展实现“三级跳远”

  无论是2012年奥运会的申办城市,还是已经申办成功的城市,申奥给城市带来的活力和影响力无所不在,包括北京。

  乍看之下,申办奥运会和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听证会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可在孙葆丽看来,这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的时候,民众几乎没有环保意识,北京城的环境污染问题似乎只是有关部门的事。而现在,申办口号中的“绿色奥运”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圆明园的防渗工程一旦牵涉到环保问题,民众就很警觉,所以才有了听证会。”孙葆丽说。

  民众意识的提升,是在城市逐步和国际理念接近、碰撞的过程中实现的。在申办2000年和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国际奥委会都对北京城市的环境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北京正是在一次次提出治理方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现在,和‘绿色奥运’密切相关的环保问题,连孩子都知道了。”

  北京市统计局的《新时期的新目标———北京2008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举办奥运,是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史性机遇。

  据了解,在2008年奥运会申办过程中,国际奥委会发给每个申办城市的申办手册中,共提出18个大类、150个问题,申办城市须就此写出最终的申办报告。能否回答好这些问题,本身就给了申办城市审视自己的最好机会。孙葆丽表示,申奥带给北京的财富之一,就是将这座城市和国际接轨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由渐进变成了跳跃”。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13日 第三版)
申奥,没有失败者(东张西望)(组图)
巴黎塞纳河因申奥变得更加美丽。

  本报记者 张蔚飞摄

  马德里斗牛场与奥林匹克精神一样给人向上的力量。

  本报记者 张蔚飞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