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津滨海新区 欲做北方浦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2:12 人民网-华东新闻
天津滨海新区欲做北方浦东

6月25日,温家宝总理考察天津集装箱码头。本报记者陈杰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对其他地区而言,“滨海新区”是突然冒出来的;但在天津、在环渤海地区看来,顺理成章。耐人寻味的是,温总理考察中数度提出,天津要学习和借鉴浦东经验,使浦东成为当地热门话题

  上世纪80年代深圳率先改革,带动珠三角;90年代浦东率先开发,带动长三角;新世纪前10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进入“国家战略”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下一轮区
域看点,或许就是看滨海新区如何带动环渤海的跨越发展

  细节披露:

  视察“滨海”,总理数次提及浦东

  吴焰:6月24日至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带领国务院15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明确地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国家高度重视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建设。这段时间,天津人对此事的反响相当热烈吧?

  陈杰:非常热烈。有意思的是,谈论这个话题时,常常也会提到“浦东”。

  吴焰:噢?都是怎么说的呢?

  陈杰: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在国外演讲中说,“要像当年重视开发浦东新区一样,规划和建设天津滨海新区”,此言一出,引起很大轰动。现在,北京人、天津人的交谈中,常常引用这句话。

  担当再造“北方浦东新区”领军重任的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7月6日在一个情况通报会上对中外企业家说,天津滨海新区今后不仅在“馅”里做文章,也在外观上做文章,要规划建设天津“陆家嘴”、天津的“张江”、“金桥”,天津的“外高桥”,用10年时间,赶上10年后的浦东。

  吴焰:我听到一种说法,天津人之所以紧盯浦东,与温总理在滨海新区考察时,数次提到浦东有直接关系。

  陈杰:滨海新区一直把浦东新区作为比照、追赶目标之一。不过,温总理考察中数次提及浦东,提出天津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和借鉴浦东在开发建设中积累的许多有益经验,确实使浦东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

  很幸运,总理提及浦东的几次讲话,我都亲耳聆听了。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总理思考天津滨海新区的时候,也时时在思考浦东新区。

  吴焰:总理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浦东的?怎么提的?

  陈杰:第一次,温总理抵达天津滨海新区,就来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翠亨社区两户居民家中了解区情,把天津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作比较。开发区一位负责同志介绍说,这里相当于浦东的“金桥”,再加以其他说明,总理表示:大体清楚了。

  24日晚,温总理主持滨海新区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开场白就说到,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浦东新区继续进行改革,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向前怎样发展,要靠体制、机制创新。

  25日晚,总理听取滨海新区工作汇报,再次提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着力”、“四结合”,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国家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政府的自身改革”,“浦东,没有一个给钱的政策”。

  吴焰:这既是对浦东的肯定,也是对滨海新区的激励吧。

  陈杰:在考察结束前26日下午的重要讲话中,温总理又两次提到浦东。一是谈到“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时说:进一步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既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深圳的改革开放,也不同于90年代浦东的开发建设。现在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发展环境和条件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必须与时俱进,用新思路破解难题,用新举措开拓前进。二是当他谈到“善于学习,注重实效”时又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开放开发海滨区域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我国深圳、浦东在开发建设中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要求天津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学习和借鉴。

  我和很多人的看法是:浦东新区在中央高层领导的心结相当深。

  吴焰:对上海、对浦东来说,这相当令人振奋。不过,总理对滨海新区的要求,同样值得上海认真思考、贯彻。

  背景分析:

  十年磨炼,“滨海”终入国家战略

  吴焰:温总理天津视察,让全国注意到“滨海新区”。我查阅资料,方知滨海新区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为什么现在才“冒”出来?

  陈杰:你针对的是此前滨海新区的知名度吧。其实,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很早就进入中央高层视野。1986年8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时就说:“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可以说,小平同志最早勾画出开发建设滨海新区的框架。

  不过,老人家还有一句话,如今人们却不大提及了,他说:“你们这里有些基础设施比上海好,有些事情办起来可能容易些。”这话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5页《视察天津时的谈话》。显然,在总设计师的心目中,有一幅更完整的区域发展蓝图。

  吴焰:期望值和要求都相当高啊。

  陈杰:不过,与深圳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国家战略”标识相比,天津滨海新区一直没有国家级新区的“名分”。这是它显得低调的重要因素。

  吴焰:没有进入“国家战略”,可能与发展时机、特别是国家整体战略布局有关吧。经过11年发展,终于被纳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这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陈杰:我理解,国家选择此时加快开发开放和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如同当年启动浦东开发一样,同样出于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决策。在全国发展总体格局中,规划和建设滨海新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吴焰:的确如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是公认的中国区域三极,但前两个区域经济发展更为强劲。去年,国家发改委在制定“十一五”区域规划时,确定规划试点在长三角与京津冀都市圈。使人们对长期“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环渤海区域,有了实质性启动的期待。问题是,环渤海地区也拥有不少国家级开发区,滨海新区凭什么被寄望成为这一地区的“浦东”?

  陈杰:凭借其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特别是10年打下的经济实力与开发成果。一个原来的盐碱荒滩和经济欠发达的临海地带,经过11年开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0.8%,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京津及环渤海地区的实力显著增强(见附表一)。

  吴焰:看得出,富有活力,潜力巨大。

  陈杰:去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与天津市政协,将调研得出的《关于进一步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中作用的建议》上报后,立时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

  今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到天津人大代表团听取审议政府报告,讲到规划和建设天津滨海新区时说:在东部地区发展上,我们也是抓龙头的。东部沿海地区首当其冲的是3个三角洲,那就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这3个地区抓好了,就可以向内地辐射,辐射一大片,辐射很多地区。

  全国“两会”之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与天津市政协联合举办“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论坛。国务院相关部门连续到天津调研,为中央决策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前期准备。

  或许,对其他地区而言,“滨海新区”是突然冒出来的;但在天津、在环渤海地区看来,顺理成章。

  吴焰:从当年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到现在获得了自上而下的支持,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区域战略发展的层层推进。

  热门话题:

  浦东会被“滨海”赶超吗?

  陈杰:11年前,天津就已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在当时的讨论中,滨海新区将变成中国北方最具增长力的经济重心和高度开放的标志性区域,形成与上海浦东新区南北呼应的格局。自那以后,滨海新区一直把浦东新区作为自己的比照、追赶的目标之一。

  吴焰:“滨海”最关注浦东什么?

  陈杰:当然是经济指标。从1997年始,新区管委会主编每年的“发展报告”,几乎都有“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比较”的部分(见附表二)。

  吴焰:这样比,滨海新区有些吃亏。毕竟,双方的地位,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不一样,经济体量也不在同级别。

  陈杰:天津人比的是两者间发展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比如,他们比较自豪于这样几个数字对比:与浦东新区的生产总值相比,1994年滨海新区为112.4亿元,仅为浦东的45%左右,10年后达1250.18亿元,为浦东新区的70%;工业总产值则由10年前占浦东的50%左右,上升到现在的86%了。

  吴焰:的确值得自豪。不过,单从经济指标高低评价浦东,恐怕也有失公允。

  其一,浦东开发开放已经15年,进入从前期高速发展到相对缓慢阶段;从政策效应来说,前期的政策优惠也在弱化进而消失。而滨海新区,正处于高速上升阶段,总量较小,发展速度不会比浦东低,甚至更高,这很正常。

  陈杰:这就像长三角的主要经济指标这几年后来居上超过珠三角一样。

  吴焰:是。其二,工业产值在浦东的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53%。大大低于滨海新区的二产比重(69.81%)。按照浦东新区的功能定位与未来产业发展目标,今后3年,浦东将力争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现在的47%提高到55%。和其他开发区、经济特区产业构成的最大不同,浦东要打的形象名片是“金融”,是“陆家嘴”。

  其三,今年以来,长三角引资都有下降趋势,苏州与浦东也不例外。学者普遍认为,这与外资的趋利本质以及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有关系,以至于外资投资热点区域多样,甚至出现“北上”轨迹。加上这次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的“利好”刺激下,“滨海”今后几年成为外资投资高地,应该是意料中事。

  陈杰:这对滨海新区也是个提醒:高速发展能否持续得更久?15年后,是否也将遇到浦东现在的经济瓶颈?

  吴焰:浦东现在热门一个词,叫“转型”,也被称为“攻坚”。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有经济增长方式上的转型,而且,在许多观察人士看来,它今后15年中的先行先试,不单单为了解放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为谋求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探索新路,制定功能定位———依照一些学者的分析,应该是在国家乃至东亚地区担当金融的关键性纽带。

  所以,当深圳、苏州乃至滨海新区“后来居上”、甚至出现一些经济指标“反超”时,我以为,浦东也没必要忧心忡忡。而应明确坐标,认准自己在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功能定位”。

  陈杰:我注意到,当滨海新区为获得国家战略规划支持备受鼓舞时,浦东新区也刚刚成为全国率先启动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浦东改革的“三个着力点”是:着力改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吴焰:是的,浦东的新15年,是想走出与前15年不同的有效路径。不知你注意到吗,浦东试点方案中提到“三个不”———一分钱不给,一个项目不给,一条财税优惠政策不给。

  陈杰:温总理提到浦东时也专门点到这一点。

  吴焰:单就政策优惠看,这次试点可能最不具“含金量”。但是,诚如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所言,淡化了优惠政策的试点,“含金量”可能更高。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也认为,“优惠政策好比直接给粮食,而试点赋予的是‘生产自主权’。原来浦东只能按照既有政策框架改革,此次则给了浦东自主探索改革之路的机会。”

  据说,这一次天津也向中央提出,把滨海新区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陈杰:是的。天津市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新时期发展,要靠体制创新,把希望寄托在优惠政策上,路会越走越窄。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国家政策只能向产业倾斜,而不是向地区倾斜。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不是国家给戴了一个帽子,就能发展起来。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同意天津在滨海新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试点,进行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改革,初步计划首期募集50亿元人民币,存续期10—15年,主要用于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把社会资本变成产业资本,让众多百姓成为“小老板”。

  吴焰:看来,滨海新区拥有“后发优势”,它或许可以在先行者们踩出的路径上走得更稳、更快捷,降低改革发展的成本。

  未来预判:

  下一轮热点区域看环渤海?

  吴焰:温总理视察滨海新区前后,来自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动作相当频繁。去年底,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同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试点区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最近,改善京津两个直辖市交通、打造“半小时交通圈”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和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也相继开工,投资均在百亿上下。

  看起来,环渤海地区要迎来一轮发展高潮了。

  陈杰:接下去,天津还将加强滨海新区与环渤海湾城市的合作及对腹地的服务,首先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促进在金融、科技、教育和公共交通设施方面的联合与协作,还要打通天津与西部地区的大交通联系。

  吴焰:今天人们一说长三角经济高地,必然提到当年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比之于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浦东,置于环渤海区域的天津滨海地区,准备怎样定位?对整个环渤海地区将会发挥什么作用?

  陈杰:温总理到天津考察前,天津市初步制定了《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新区新的功能定位: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宜居的生态海滨城区。概括起来,目标就是“一个基地”、“两个中心”。

  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说,在区域合作中,天津滨海新区应该在加快区域间产业的梯度转移、推动港口整合、完善大交通体系等方面发挥服务、辐射和带动的功能。

  吴焰:按照这样的构想,滨海新区新近有哪些调整举措?

  陈杰:首先是高标准地深化和完善新区的发展规划,今后滨海新区制造业不发展一般重化工业和一般加工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环保等高附加值产业。

  同时,天津也正在从国内外广泛征集滨海新区新城区设计方案,规划海滨新城区城镇建设面积约510平方公里,建立滨海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公司,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的海滨新城区。

  吴焰:新的难题也会接踵而至。

  陈杰:是。其中之一是滨海新区与老城市中心区的关系,这是中央和外界非常关心的,就相当于“浦东”与“浦西”的关系。

  吴焰:这也有其管理体制因素。滨海新区并非一个行政区划,也不是一个经济特区。能否将滨海新区的各部分有机组合,是关系其未来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陈杰:说得很对。目前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于2000年,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这种体制前期对发挥各个行政区和功能区的积极性,加快新区开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发展,新区内在项目摆布、土地征用等方面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

  吴焰:这还不算难。随着滨海新区“改版升级”,有望逐步理顺。倒是有一些关系很难处。在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发展碰到的最大问题,便是经济区理想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特别是在利益冲突时。作为“天津的滨海新区”与作为“环渤海的滨海新区”甚至是“全国的滨海新区”,利益诉求有时并不完全一致。那时才是对环渤海地区整体发展的真正考验。

  陈杰:就像滨海新区要向浦东学习一样,环渤海地区在这方面也需要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验。我相信,这方面它同样具有后发优势。

  吴焰:继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率先改革,带动珠三角,90年代浦东率先开发,带动长三角;现在,新世纪前10年,党中央、国务院把规划和建设好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再加上最大的契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看起来,下一轮区域看点,应该是看滨海新区如何跨越发展,看环渤海地区如何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助力下发力。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13日 第八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