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灾民“不再回迁行、蓄洪区”,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4:31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杨耕身

  记者从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淮河第一次洪峰12日夜12时左右将抵达阜南县王家坝。据7月12日新华社报道,阜南县王家坝镇、老观乡、曹集镇和郜台乡居住在蓄洪区低洼危险处的6390多名群众已得以撤离。据了解,撤离的群众全部住进新建的保庄圩内,以后再也不用回迁原住地。

  “以后再也不用回迁原住地”,虽是一句话带过,然而在我看来却有着惊心动魄的意义。它预示着,在人与淮河“争地”千百年之后,在我们这个水患多生的国度,一种防洪、抗洪理念已经成熟,这就是:人给洪水以出路,洪水给人以生路。这也正是世界洪泛区管理的一个成功经验:给洪水以回旋空间。

  道理是这样明白:洪水滔滔,堵不如疏。疏,则需让洪水有回旋之地,有泄洪之道,就需要保证泄洪道的通畅,这是一种常识,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人多地少的生存压力,使一些洪泛区天然的肥腴丰美令人们趋之若鹜,而一种“人定胜天”式的盲目自信,甚至一度使一些地方政府对河道滩涂之地也予以开发利用。其结果是,建立在洪水之上的希望,都必将随着洪水的来到而收获一瞬间的一无所有。

  一场洪水往往会卷走黎民百姓经年辛劳的积累,让他们失去家园,他们中的多数甚至将一贫如洗,每场洪水都是在向我们揭示灾害管理体制以及防洪抗洪理念的不足。因此,当抗洪几已成为水域纵横的中国的年度性疲劳之后,那么能否给洪水以回旋空间,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应该成为我们首要反思的问题了。

  我们固然欣慰于阜南县6000多居民从此不用再回迁行、蓄洪区,但相对于淮河两岸的群众,以及更多相伴江河的人民而言,仍是很小的数目。新华社报道,为了应对淮河洪灾,豫皖两省目前已转移低洼地区群众8.1万多人,均已得到妥善安置。但这8万多人在洪水过后是不是仍将安家洪泛区?令人关注并担忧。事实上在2003年洪泽湖水灾过后,江苏省“防指”就曾发出通知,要求逐步分批组织已撤退转移人员“返回家园”。让居民返回他们建立在洪水之上的家,这已是我国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一个习惯性思路。

  就现实而言,因为涉及对于洪泛区居民的动迁、安置与补偿,对任何地方政府都非易事。然而,建立在洪峰之上的民生经济的脆弱根基,人民安居乐业的渴求,政府以人为本观念的倡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都需要我们给洪水以回旋空间,都需要像阜南县那样让行、蓄洪区居民“不再回迁原住地”。责任编辑:任远飞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