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杨晓霞:希望回报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7:38 大众网-齐鲁晚报

  7月4日,当一袭白衣白裙的杨晓霞走到面前时,记者不由得感叹:岁月无情人有意,10年前那个病魔缠身的小女孩在众多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下,已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前一天是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日子,同学们都已经搬离学校,杨晓霞孤身一人留在学生宿舍,等着和老师商量工作单位的事情。

  如今的杨晓霞,早已完全康复,并装上了假肢。不了解她以前遭遇的人,很难看出她与其他人有何区别。

  当务之急是

  确定工作

  记者(以下简称“记”):同学们都已经离校了,你为什么留了下来?

  杨晓霞(以下简称“杨”):因为我还没有找到工作。

  记:是吗?有报道说你已与北京一家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签约。

  杨:确切地说,应该是没有确定工作单位。那家公司是我自己找的,这几天又有三家单位向我发出邀约,希望我到他们那里工作。

  有的企业非常适合我,但月薪比较低,只有1000元,而在北京,租一间房子差不多就需要这个数。有的企业承诺的条件不错,但从长远看,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前途,不知选哪家好。

  记:你征求过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吗?

  杨:我爸妈都是农民,不懂这些事情。老师曾为我分析过,但最终也没有确定去哪家工作。唉!目前的头等大事就是确定工作单位,下午再去和老师商量商量。总不能老这么悬着,必须要定下来了。

  记:听说学校曾为你到山东找工作?

  杨:对。学校老师对我特别好。今年4月份,学校派专人跑到济南和德州,与省、市两级有关部门接洽,学校的意思是希望能为我找一个比较稳定、福利保障等方面较好的单位,对方答应了,但一直没有回音。

  记:作为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没给你提供有利条件?

  杨:有时候,这种身份可能会起相反的作用。5月份,我到一家出版社应聘财务助理。当时,和我一块儿面试的还有十几个同学,应聘的职位只招一个人。我觉得,那次(我)表现与前几次比较起来不错,跟其他同学竞争应该没问题。而且,老师还特意带我去见了用人单位的领导,给他们看了有关(我的)报道。

  记:没有成功吗?

  杨:没有(拉长声调)。老师介绍完我的情况后,那家单位的领导说是要再研究研究。”这一“研究”,结果没了下文。

  记:现在家里什么状况?

  杨:家里六七亩地,爸妈在家务农。弟弟初中毕业后,就在安徽蚌埠打工。

  希望做个

  正常人

  记: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你肯定碰到许多困难吧?

  杨:这是明摆着的。

  记:能具体讲一讲吗?

  杨:具体讲一讲?(沉吟一会儿)有一门工程制图课,扶尺子,画标线,都需要双手有很好的灵活性……同学们一个小时做完的,我得需要两个小时。

  记:我想不仅仅是制图吧,比如学计算机。你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杨:我有我的方式,只不过速度慢一些。你一想就能想出来。

  记:听说,考虑到你的实际情况,学校为了照顾你,安排其他同学给你打开水、洗衣服。是这样吗?

  杨:对。不过,从大一开始,我就一直都是自己打开水,并且还帮别的同学打水。我不需要照顾,我自己在生活上完全没问题。如果有人说,你的手如何如何,要帮我的话,我会很生气,因为他是在提醒我,你是个残疾人。我希望大家都把我当成正常的普通人,和大家没什么区别。

  记:前几天,有关你大学毕业的报道你看了吗?

  杨:没有,一篇都没看(很生气)。

  记:没看?为什么?

  杨:不敢看。前几天,我买了份报纸,一看标题就气得(把报纸)摔在一边(该报以《“怪病少女”大学毕业》为题对杨晓霞进行了报道)。以后,再也不敢看了。

  尽量帮别人

  做点事情

  记:四年的大学生活,你感受比较深的是什么?

  杨:记者都爱问这样的问题(笑)。感受比较深的是———老师好。

  记:在毕业典礼上,你说要感谢所有关心你的人。在你生病后,那些通过不同方式关心和帮助你的人,你现在还记得多少?

  杨:不太多。毕竟十年了。那时大家都不留姓名。不过,有一些人我一直都保持联系,像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庄叔叔和李奶奶,还有北京一家报社的记者郦姐姐。庄叔叔也是山东人,他给了我很大帮助。李奶奶都85岁了,还在为我的工作问题着急。郦姐姐从一家报社跳到另一家报社,但她一直追踪报道我的事情,最近也在想办法为我找工作。

  记:听说你在校期间,参加了不少社会公益活动。

  杨:啊,大一、大二时,我曾在宋庆龄故居担任义务工作者,大三暑假期间,又在宋庆龄基金会做志愿者。

  记:以后你还会参加义务工作吗?

  杨:会。只要单位允许,不耽误单位工作。

  记:对你来说,你觉得哪种方式回报社会比较合适?

  杨:能(帮别人)做点事儿,就做点事儿。每一个阶段该做什么就做好,该读书时就把书读好,该工作时,就把工作做好。同时,帮别人做点事情。

  人物档案

  1994年,德州市临邑县年仅12岁的女孩杨晓霞感染了一种上肢溃烂并逐渐蔓延的“怪病”。杨晓霞的不幸遭遇经本报等媒体报道后,引发了一场牵动海内外的救助活动,捐款高达87万元,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笔社会对个人捐助。首都26家军地医院的近百名中西医专家义务为杨晓霞会诊,联手攻关。次年,杨晓霞病愈,但不得不截掉右小臂,左手也只剩下3个手指。

  1997年,由杨晓霞家长、家乡政府、新闻单位、捐款者、医院五方组成的“杨晓霞救治金管理委员会”将为杨晓霞治病剩余的45万元捐款如数捐赠给宋庆龄基金会,2001年,杨晓霞参加高考,被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破例录取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今年7月,杨晓霞顺利大学毕业。

  本报记者刘春雷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