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姑娘600年后回家(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8:25 环球时报
中国姑娘600年后回家(组图)
二零零三年五月姆瓦玛卡与老师的合影。

  刚一见面,她就认出了记者,微笑着用刚刚学来的汉语“您好”打招呼。当记者举起相机为她拍照时,她显得很激动,眼圈有些湿润。与两年前相比,她消瘦了,但平添了几分秀丽。她就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来自肯尼亚的姆瓦玛卡·沙里夫。

  即将回祖国上大学

  2002年3月,记者在肯尼亚帕泰岛采访时,得知岛上有个名叫姆瓦玛卡·沙里夫的“中国学生”在外就读。2003年5月,记者专程来到拉木女子中学,即姆瓦玛卡所在的学校采访她。当时她正在努力学习,积极备战高考。为使她安心学习,不受下学期学杂费的困扰,记者当即向她捐赠了1万先令(约合1000元人民币)。但由于种种原因,她未能升入大学学习,只好暂时回到帕泰岛的家中。或许是记者的捐赠使她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她终于鼓足勇气向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信,表达了希望赴中国上大学深造的愿望。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回国内。中国教育部为姆瓦玛卡特批了公费留学名额,资助她来华上大学。

  今年3月,江苏省太仓市领导从郭大使那里得知有关姆瓦玛卡的情况后,当即表示愿意资助这位“中国学生”来华学习。不久,姆瓦玛卡将以留学生的身份再次来华,先学习一年汉语,然后进入大学学习中医。

  “回家”非常高兴

  此次来华,姆瓦玛卡是应邀参加第三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的。姆瓦玛卡说,从上海一下飞机,踏上中国的土地,“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中国比我想像的更大、更好。能够回到老家,我非常高兴”。见到姆瓦玛卡的人都说,她长得太像中国人了。7月3日,姆瓦玛卡应邀出席电视片《郑和下西洋》的首映式,当她走上前台时,一位郑和研究专家动情地说:“她是我们的孩子!”的确,郑和船队的后裔600年后终于踏上故土,人们怎能不为之激动呢?从肯尼亚来到中国,姆瓦玛卡就像“跳龙门”一样,一下子变成了“明星”。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令姆瓦玛卡兴奋不已,她没有想到“祖国”是如此美好,“故乡”人民是这样热情!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叫作“郑华”的中文名,以表明自己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表达热爱中华的心情。她还透露,自己将来想嫁给一个中国小伙儿。

  保持中国血统

  关于郑和船队为什么会远航赴帕泰岛,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上加村那时是当地最大、最繁华的港口,中国船只满载货物到那里进行贸易,在深夜航行时触礁沉没;一说中国船只满载宝物赴马林迪,用以交换长颈鹿,不料在途中迷航而失事。

  据传说,当年中国船只在帕泰岛附近失事后,水手们纷纷将装载在大船上的小船投入水中逃生,还将大船上的瓷器和丝绸等贵重物品搬运到小船上。他们首先在距离出事地点最近的上加村登陆,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与当地妇女通婚,渐渐融入当地社会。

  记者当时在姆瓦玛卡家中采访时,姆瓦玛卡的母亲说,中国人为了保持祖先血统的纯洁性,他们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娶了黑人妻子后,中国人的儿女之间要相互通婚,代代相传,以延续祖先血脉。后来,由于中国后裔大都离开帕泰岛,迁移到外地,留在岛上的中国人越来越少,他们之间通婚也越来越难。到了她们这一代,就只好与当地人结婚了。

  消息传到肯尼亚

  姆瓦玛卡的中国之行引起了肯尼亚媒体的高度重视,在当地影响颇大的《人民报》、《肯尼亚时报》都在显著位置用大篇幅进行报道。但是,由于肯尼亚的新闻事业尚不太发达,加之当地基本没有中文报纸,因而此事的传播范围仍然有限。

  姆瓦玛卡是一个幸运的姑娘,并不是谁都能拥有这样的机遇。从一个极为普通的渔家少女,转眼即将成为一名留学生。对于大多数肯尼亚青年来说,这既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丑小鸭”变天鹅的传奇故事,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

  《环球时报》 (2005年07月11日 第十八版)
中国姑娘600年后回家(组图)
今年七月初的姆瓦玛卡。(图片均为李新烽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