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共同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9:17 解放日报

  潮流是挡不住的

  本报记者夏俊北京专电 昨天的演讲,郁慕明回答了人大学子的提问。

  为什么选择在抗战胜利60周年,选择“七七”这一时刻到大陆来?郁慕明回答说:我们希望能够让所有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之下,再次振兴我们自己中

华的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一个中国文化人的赤子之情来回应郁慕明的激情,“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都是中国人。”

  在回答学生关于台当局淡化抗战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的提问时,郁慕明表示,潮流是挡不住的。中国人要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民主假如被扭曲不是民主,自由被滥用也不是自由。我们要鼓动风潮,振兴中华。

  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 今天,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将结束8天的访问,离开北京返回台北。

  自6日下午抵达第一站广州以来,新党大陆访问团先后访问了广州、南京、大连和北京四个城市。

  昨天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亲切会见了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的新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胡锦涛强调,两岸同胞要共同努力,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唯一选择

  新党大陆访问团昨天下午在北京举行了记者会。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总结此次大陆行程的成果时说,希望此行能激发两岸中国人为自己民族的复兴而共同努力奋斗。

  郁慕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人的问题应由中国人来解决,中国人要帮助中国人。现在两岸之间最常用的四个字是“互利双赢”,而要实现“互利双赢”,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民族认同,一个是和平。

  郁慕明特别提到在南京看到市民手举“和为贵”的标语,以及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赠送给新党的礼物之一———名为“和合”的国画。他指出,和平是大多数两岸同胞所期盼的,有和平就能合作。

  郁慕明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共同来努力。我们将始终以改善两岸关系、追求和平为目标。

  新党秘书长李胜峰在记者会上表示,此行通过对广州黄花岗、南京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大连日俄监狱旧址、北京卢沟桥、抗战胜利纪念馆等地的参访,我们对近代中华民族兴衰起落感慨万千,并一致认为:面对百年民族兴衰史,为了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唯一的选择、唯一的出路。

  把握契机振兴中华

  昨天上午9时许,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一行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党主席郁慕明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云林的陪同下走进人大的逸夫会议中心,全场300多名师生起立鼓掌,欢迎郁慕明一行的到来。会场上方悬挂着写有“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幅标语。

  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主持。他在欢迎词中说,人民大学是大陆最早与台湾高校开展交流的学校之一。正是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深刻感悟到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任何因素都不可以割裂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随后,郁慕明脱开已准备好的讲稿,发表了即兴演说,并称是与人大师生一起“分享此次大陆之行的内心感受”。他说,新党到大陆访问,不是追求一己之私、一党之私,而是期盼藉由这样的交流和沟通,激发我们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所有中国人,尤其是年轻朋友,应该把握契机来振兴中华。

  针对有些国家不断地强调“中国威胁论”,郁慕明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所追求的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郁慕明向师生们介绍了台湾社会的现状。他说,台湾民众是纯朴、勤劳和爱好和平的,但也有少数“数典忘祖”、妄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分子”。他表示,“台独”势力是“以民主之名,行夺权之实;以本土之名,行民粹之实;以主权之名,行独立之实”。他们“以本土之名,行民粹之实”是“去大陆化”,“以主权之名,行独立之实”则是“去中国化”。

  他强调,大陆和台湾都是我们的固有家园。“当我们能够把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传承的伦理发扬光大,我们就可以从道德层面去告诉他们:‘台独’势力的所作所为是出卖国家、出卖民族、数典忘祖,在中华民族这个大熔炉里面它是无法生存的。”

  演讲结束后,纪宝成校长代表人民大学向郁慕明主席赠送了水晶制作的人民大学标识,以及由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教授绘画、哲学院张立文教授题字完成的中国画《和合图》,人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丛书《清史编年》等礼物。郁慕明也将从台湾带来的一对精美的陶制南方狮回赠给人民大学。

  诉说民族情、中国心

  这是一次完全脱稿的即兴演讲,贯穿其中的民族情、中国心可谓发自肺腑。两岸同胞最值得珍视的民族精神,由此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共鸣和激荡。

  一开场,郁慕明即用“亲爱的”称呼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并表示“我们都是‘一家人’。”自此,这一“同是中国人”的真情便贯穿于郁慕明的演讲中。当忆及幼时亲身经历,郁慕明更是不免有些动情。1948年12月,他随父亲离开上海到了台北,后来由于两岸分隔,他便没法回家了。他和母亲因此天各一方、咫尺天涯。

  尽管学校已放暑假,但仍有300多名大学生来到现场,不少人甚至站在一旁聆听讲演。郁慕明动情地诉说着自己的民族情、中国心。情到深处,郁慕明引用李白的诗句说,尽管此次回到台湾可能会被“台独”势力“污名化”,但是无关紧要,作为一个中国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只要我们路走的对,我就会“仰天大笑回家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此时,回应他的,是满场经久不息的掌声。“统一尚未完成,同胞仍需努力!”当郁慕明套用孙中山先生的名言结束演讲时,台下,新党访问团的坐席中,雷倩等成员已是泪光闪烁。素来性格刚强的雷倩在演讲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郁主席“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激情回顾“民族之旅”

  “江声不盖英雄泪,晓月卢沟缺又圆。旭日中天神州照,吾辈岂是蓬蒿人。”郁慕明以他在李白陆游诗句基础上所改写的诗句激情回顾了新党访问团的“民族之旅”。

  第一站广州 6日下午抵达

  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会见了新党访问团,对他们来访表示热烈欢迎。7日上午,访问团一行前往广州市先烈路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祭奠先烈。在当年孙中山先生手植的松树前,新党主席郁慕明说,我们今天到这里,是希望来寻找中国人的浩然之气。我们带着虔诚的心情来缅怀先烈,是希望两岸珍惜今天的契机,同心同德,所有中国人团结奋起,共同追求民族的兴旺。

  第二站南京 7日下午抵达

  7日晚,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会见并宴请了访问团一行。8日上午,访问团全体成员敬谒了中山陵,随后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吊唁遇难同胞。新党代表、新党籍台北市议员侯冠群恭读了《新党恭祭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哀悼文》。悼文中说:“吾辈来宁,肃立馆中,心内伤痛,五味杂陈;一以悼亡,一以惕生,国运维艰,未可弛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抚今追昔,时不为远;新危机现,凶险暗藏,但愿两岸,早弃琐隙;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记取教训,及时团结;兄弟齐心,共御外侮,南京冤魂,佑我中华!”

  第三站大连 8日下午抵达

  8日晚,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会见了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9日上午,访问团参观了辽宁省大连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监狱是由沙皇俄国和日本侵略者所建。据不完全统计,从1906年至1936年间,这里累计关押近2万人,中朝日俄等国的许多人士被囚禁和屠杀在这里。郁慕明为旧址陈列馆题词:“一段悲惨史,一片虔诚心,一股悲愤力油然而生。”随后,访问团来到了中日甲午战争旅顺殉难同胞墓地———万忠墓,祭奠了甲午战争旅顺殉难的同胞。新党访问团还参观了城市建设、港口、工厂,并与在这里投资兴业的台商举行了座谈。

  第四站北京 10日上午抵达

  新党主席郁慕明说,北京是新党此次大陆之行最重要的一站,是画龙中的点睛之笔。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访问团。同日中共中央台办与访问团举行了座谈会。

  7月11日上午,访问团参观了“七七事变”发生地———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郁慕明说,此行目的是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为台湾光复而牺牲的英烈。企盼所有的中国人,在走过一段长远、崎岖的道路后,共同努力开创民族的光辉未来。

  7月11日下午,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访问团举行了座谈会。

  链接

  郁慕明1940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随父赴台。1969年,郁慕明获得台湾军事院校“国防医学院”的硕士学位,1971年被台湾当局选派赴美学习,回台后担任“国防医学院”教授,1980年被评为台湾地区“十大杰出青年”。

  1981年,郁慕明参加台北市议员竞选以高票当选,自此开始从政生涯。1985年,他再次高票当选台北市议员,此后连续三次当选“立委”。1990年郁慕明因不满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推行“台独”路线,与赵少康、王建煊等人成立“新国民党连线”,并于1993年离开国民党,成立新党。

  1996年后,郁慕明曾两次出任新党秘书长。2003年6月,新党举行创党以来的首次党主席直选,郁慕明以98%的得票率当选。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 传真:63515783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