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她当面向胡锦涛提建议,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应为14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1:11 新文化报
  寻访最后的抗联战士李敏二十年编就《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

  在哈尔滨南岗区鞍山街旁,有一座独门小院,墙上挂满了雕刻碑片,有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岳飞的《满江红》,还有东北抗联歌曲《镜泊湖战役歌》,纪念抗日联军的各种题词等等,细细数来,竟达一百多块!这里就是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和夫人(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的住所。

  由于陈雷同志因病住院,李敏同志热情接待了本报记者。

  李敏情不自禁地唱起《送西征》

  摆在记者面前的这本歌曲选,长达361页,收录了403首抗联歌曲,有反映东北抗日联军雄壮军威的军歌,有“誓驱倭寇挽狂澜”的战歌,有抗日将领的颂歌,有悼念抗日烈士的挽歌。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歌词都不是专业作者所写,而是出自于浴血奋战的抗联战士和爱国抗日工农群众之手。这其中就有人们尊敬的革命先烈——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周保中等。首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

  这是李敏用二十余年的业余时间,进行回忆、收集、整理、编辑而成。其间,她走访了健在的抗联老同志,重游了抗联曾经战斗和诞生歌曲的山区、村庄,并查阅核实了大量历史资料,根据传唱记词录谱。

  李敏对抗联歌曲有着特殊的感情,一首《列宁诞生歌》成为她革命生涯的启蒙导师。10岁时,她参加了家乡的抗日宣传队的演出,当唱起《妈妈您不要哭》这首歌时,周围群众泣不成声。在林海雪原的营地里,她和战友一起唱《露营之歌》。

  文革期间李敏坐了5年牢。出来后,她来到镜泊湖,在岸边一块巨石上,用红铅油亲笔抄录了《镜泊湖战役歌》,一连写了三四个小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几年之后,铅油被大雨冲刷掉,她不甘心。最近,她又在家里用大理石碑片刻出这首歌的词曲,并描上金色,她要让抗联精神与世长存。7月7日,她将刻有这首歌,以及陆定一为《歌曲选》写的序言、“永记国耻,警钟长鸣”等十块碑片送到镜泊湖,镜泊湖管理局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并决定在美丽的瀑布旁边,开辟出1000平方米的地方,精心安装这些碑片,附近的路改为抗联路。

  讲到动情之处,李敏情不自禁地唱起《黑水白山》、《送西征》,字正腔圆,感情充沛。

  原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对李敏的这种执著追求,给予很高评价。他在为此书写的序言中说:“歌曲集的出版,是一件好事,一件大事。但这还只是开始。我希望有更多的、更多的宣传东北抗日联军的各种形式的宣传措施能够出台,不仅向东北人民宣传,而且要向包括台湾省在内全国人民宣传。用我们的民族正气,刹一刹崇洋媚外、一切向钱看的腐败风气。”

  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宣传队

  李敏说:“多年来,我感到对东北抗联的事迹和精神宣传得太少了,全国人民知道得也太少了,不要让我们的子孙一无所知。否则,我们就愧对先烈,也无法向后人交代。”

  2002年9月18日,她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宣传队。第一批队员是抗联战士的后代,李敏任顾问,抗联将领王明贵司令员的儿子王晓兵被选为队长。近几年来,宣传队的影响不断扩大,已扩大到四个分队,100人。新成员有社区活动骨干分子,有老年大学成员,有文艺界退休老演员,艺术专业的老教师,凡热心宣传抗联精神的志愿者,他们都吸收进来。

  开始,宣传队排练没有场地,李敏就把大家请到家里,练歌曲、练演讲。后来东北烈士纪念馆成为宣传队的活动基地。

  为了统一宣传队服装,李敏就请当年抗联三军被服厂厂长李在德依照当年抗联军服,设计制作队服。每套80元,李敏自掏腰包,订做第一批队服,送给每一个队员。现在这套队服已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李敏带领宣传队爬山越岭,重走抗联路,寻找抗联遗址和烈士殉难地。当年抗联协同苏军反攻东北,战士孙成友乘战机深入敌后跳伞,不幸牺牲。李敏带领宣传队到深山老林中终于寻找到烈士殉难地,当地县委、政府为此很受感动,决定为烈士树碑建墓,以示纪念。

  每逢抗联老战士病逝,他们立即送去花篮、挽幛,队员们身穿抗联军装,日夜为故去的战友守灵。每年清明节,他们都到烈士陵园送花圈、挽幛,唱抗联歌曲缅怀烈士。

  为了扩大宣传,三年来,李老自己动手缝制了七千多个抗联娃娃。娃娃的帽子、衣、裤、绑腿、袖标,全部仿制抗联军服,惟妙惟肖。作为珍贵的礼物,她全部送给了来宾、客人,以及工厂、社区、林场、学校。

  李老曾经作过两次大手术,身体十分虚弱。但每天从早到晚应接不暇,就是年轻人也承受不了,何况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你要是阻拦她,她真生气呀!

  向胡锦涛、曾庆红当面提建议

  对于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李老还从学术理论的高度进行审视、思考,她认为我国抗日战争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她引证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的一段论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她说,东北抗日联军对日寇作战,是我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战场之一。她委托全国政协委员作为提案提交到全国政协大会上。

  当胡锦涛总书记前来哈市探望陈雷、李敏等老战士时,李敏当面向胡总书记谈了上述看法。

  不久,全国政协有关部门回函,表示同意她的观点,下一步将请专家加以论证。

  采访即将结束,记者请李老为本报题词,她铺纸蘸墨,欣然命笔:

  新文化报的读者朋友们:

  感谢你们对东北抗联战士的关注和问候!让我们用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奋战的伟大民族精神振兴东北,壮我中华

  采访结束,记者来到小院里,再一次看到陈雷同志书写的一块碑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报记者王沐

  李敏:

  1924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1936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历任战士、医护员、宣传员、电报员、跳伞员、政治教员等。解放后曾任黑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省政协副主席兼省民委主任等职、现离休。

  曾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解放战争胜利勋章,前苏联政府授予的反法西斯战斗功勋章、俄罗斯政府颁发的朱可夫纪念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60周年纪念章。其事迹已收入《中华妇女名人录》。
她当面向胡锦涛提建议,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应为14年(组图)
  身穿仿制的抗联军服,李敏带领抗日宣传队在伊春市老白山找到当年抗联第六军密营地 资料图片

  把汉奸“哭”回来打鬼子

  哥仨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大哥参加了国民党部队的抗日战争,现年80岁的郭梅祥和弟弟参加了共产党,从此一家人天各一方,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有了音讯,可战争给他们身体带来的伤害,让他们很难再次相聚。“抗战时虽然参军,可是由于太小,基本没扛过枪。但我是抗战文工团的主力,有一次大家做工作,硬是把10来个汉奸从鬼子的炮楼里拽了回来。”辗转定居长春的郭梅祥回忆道。

  首长上前线 把他扔给马夫了

  “1938年,抗日队伍和鬼子在老家河北省行唐县打‘拉锯战’,重要的县城和交通要道都被鬼子占领了,白天是鬼子的天下,晚上是八路军的天下。日本鬼子到处抓壮丁、民工,修封锁沟,建炮楼。那年我13岁,参军到了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一支队。当兵第一顿饭就是炸酱面,当时我都不知道炸酱面是啥。”郭梅祥回忆,“晚上撑得睡不着觉,当时长得太小连枪都扛不动,被分配给第一支队的政治部主任李济环当勤务员。没多久李济环被调到延安,我嚷着要跟首长走,可是到延安要经过很多道封锁线,但我太小了,禁不起长途跋涉,只能留下。

  百团大战的时候,郭梅祥成了参谋长的勤务员,“百团大战非常激烈,参谋长上阵了,还不带着我去,就把我扔给马夫了。”

  宣传把汉奸拽回来打鬼子

  “抗战时我最主要的工作是文工团的宣传员。”文工团不但在部队里演出,还到老百姓中间进行宣传,“《送郎参军》就是号召老百姓去打鬼子。”郭梅祥回忆:“文工团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把汉奸拉回来。”当时老百姓非常痛恨汉奸,把汉奸儿子称为“汉奸崽子”,家里有人当汉奸,全家人都抬不起头,所以动员汉奸抗日首先从做汉奸家属的工作开始。

  汉奸都在日本人统治的区域内,日本人统治的地方都有炮楼把守。这样宣传员偷偷到汉奸家里,告诉汉奸的家人到炮楼内把汉奸“哭”回来,有的老人去了,有的孩子去了,见到家人如此悲痛,有些汉奸就受不了了,这样,被拽回来反过来抗日的汉奸有10多个人。

  活下来的就我一个

  抗战期间,郭梅祥曾回过家乡一次,“可是连手指粗的树木都没了,村子的门楼也被炸了,逃难的人群被鬼子发现,就会遭到机枪扫射,因为鬼子怀疑人群中有抗日分子。”老人回忆。

  “拼刺刀是最可怕的战斗,有时为了争夺一个占优势的阵地,几百人进行肉搏,真惨啊!”老人仍有些心惊:“可打仗时根本不知道害怕。”一次交手仗下来,战士像得了一场大病,除了体力消耗外就是后怕。

  “战争哪有不死人的,我们一个村一起出来的,活下来的就我一个,出生在那个年代,从戎就是责任。抗战胜利60年了,惨痛的战争不能忘了。”老人叹息。老人的弟弟现在在老家,战争让他失去了右腿,已经50多年没见面了;老人90岁的大哥在昆明,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一家人才联系上,可是由于经济不允许都没能见面,大家只是书信往来,虽然有电话,也从未通过电话。战争留下的伤让老人双目失明,“日寇让我们家分离了半个多世纪!”老人说,天凉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被战争分离的亲人。本报记者苗颖
她当面向胡锦涛提建议,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应为14年(组图)
  听到广播中播放纪念抗日60周年的新闻,郭老会心地笑了 本报记者 阚旋 摄

  本报寻找在东北沦陷时期和整个抗战期间,不能忘却的记忆,说出您被岁月尘封的沉痛,让我们一起缅怀、一起感受……热线电话0431-96618。

  抗战中的儿童

  不成对比的敌手(一)

  上世纪90年代,四川民间收藏家樊建川到日本去收集战时文物。樊建川一共在日本淘回了一千多本,包括日文版老画册《历史写真》、《支那事变写真》、《日支事变画册》、《北支事变画报》、《国际情报写真》等。这些照片大多是日本记者拍摄。尤其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拍摄的中国抗日战俘的图片。

  但是,60年过去了,这些在抗日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人们的命运几乎被湮没,他们的形象从来都是模糊的,或者说没有为抗战“正史”所正视。这是不公正的。正是由于传统观念,使他们被历史的烟尘遮盖了,使他们的命运没有被计入我们的抗战成本,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无名英雄”。现在,他们正在透过60年的历史逼视着我们。让我们记住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

  对手 对决 对峙

  战斗地点:岳州,今湖南岳阳

  战斗部队:日军,不详;国民党军队,116师

  战斗时间:公元1939年

  这场战斗是第一次长沙会战的一个缩影。这场战役发生在1939年的9月至10月。日军出动了4个师团、2个支队及空军共10余万人,统帅冈村宁次。国民党军队出动了15个军共20余万人,统帅薛岳。双方拉开架势鏖战两月,结果,敌损兵折将2万余人,我方也付出惨重代价,伤亡3万余人。此役,将扫荡的侵略军扫荡了回去,挫败了日军的战役企图。

  在8年抗战中,这是良好的战绩了,这张照片的确是第一次长沙会战的一个缩影。

  图片的背景是战场,战场上狼烟仍在弥漫,我、敌双方喘息方定。

  一个“凶神”率15个恶煞与这3位满脸稚气的少年搏杀,这3位小战士占据了画面中的有利地形,成了照片中的主角,这在日本记者拍摄的战俘图片中是少有的。

  我方布帽对敌方钢盔,我方粗布粮袋对敌方帆布行囊,我方细腿对敌方粗脚。敌方防毒面具、军用水壶、军用铁锹、望远镜等,我方没有对应物。

  图中16位全副武装的青壮日军队形随意,神情茫然,3位反缚双手的少年军人虽然落败,命运任由敌方发落,但直到此刻,他们仍列队与敌对峙。显示双方敌对情绪严重,气氛凝重。长相酷似“猪头小队长”的敌酋表情复杂,也许他在纳闷,厮杀半天,对手原来如此稚嫩。

  对手,对决,对峙,这是这张照片的3个关键词。

  3位少年的历史在日本记者手中的快门“咔嚓”一声之后就断裂了,我们不知道3位少年是否被杀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被杀害,但如果他们没有遇到战争,如果他们活着,今天该是80岁的老翁了。

  永远的立正

  这个小小的抗日军人被日军俘虏了。显然,这是日本记者“摆拍”的,但的确很传神。

  他13岁?14岁?不会超过15岁!

  看他的站姿!完全按照立正的要领完成的。他的双脚跟自然并拢,两脚呈45度角张开。他的表情坚定,目光炯炯,他知道他面对的是什么?

  看他的披挂!子弹带、军号、水壶,小战士在军中兼了多少职务?

  看他那双小小的赤脚……他是一个人站在那儿,站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姿势!他的对面是以凶狠残暴著称的日本军人。他为什么站在烽烟翻腾的大地上,站在死亡面前,他为什么没有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他为什么没有背着书包去上学……我们应该记住这位不知名的中国抗日少年战士,为了人类永远的和平,记住他。据《人物周刊》

  纪念魏拯民烈士

  本报吉林讯(记者张林林)在风景秀丽的吉林市北山公园内,青山环抱、苍松翠柏之间,安葬着杨靖宇的亲密战友、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第一任中共东南满特委书记魏拯民烈士。

  为了纪念魏拯民烈士,1962年,桦甸县委为魏拯民立碑,1997年,魏拯民遗骸被运至北山烈士陵园。吉林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在烈士陵园修建魏拯民纪念馆,走进馆门,一堵“旗”形木制影壁迎门而立。左面为陈云同志手书:“抗联战士艰苦奋战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右面是魏拯民烈士简历,中间陈列着一尊魏拯民烈士半身塑像。

  据工作人员介绍,魏拯民1909年2月生于山西省屯留县一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阎锡山军阀的革命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党中央选派魏拯民来东北参加反日游击战争,不久魏拯民任哈尔滨市委书记,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第二军正式成立,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兼任政委,号召联合一切反日部队,反日团体,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魏拯民被任命为东满省委书记。

  1936年,杨靖宇、魏拯民会合,决定将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第一路军总司令、王德泰任副司令、魏拯民任省委书记。1938年,魏拯民兼任第一路军副司令和总政治部主任。

  1939年,杨靖宇率总司令部来到桦甸与魏拯民会合。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代指挥,依然率领一路军坚持抗战。

  1941年魏拯民所住的密营因叛徒告密而被日伪发现,敌人不惜集结重兵,将仅有12名战士的密营包围。无论敌人如何利诱劝降,魏拯民都不为所动,坚决与战士突围。在突围过程中,被敌弹射中,壮烈殉国。

  魏拯民牺牲后,日军割下烈士头颅,焚烧烈士遗体,将遗骸埋入附近土坑。后来,魏拯民的遗骸被安葬在纪念馆旁的墓地中。
她当面向胡锦涛提建议,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应为14年(组图)
本报记者 车英 摄

  (新闻编辑:曲兆佳)(来源:新文化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