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艰苦奋斗常讲常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3:57 人民网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有改善,国力显著增强,这是就整体而言。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国家还不能说富裕,人均国民收入还相当低,几千万农民尚未脱贫,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的生活还相当困窘。我们确信繁荣昌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强国必能建成,也知道必须为此进行几十年艰苦勤奋的努力。

  在亿万人民按照邓小平同志设计的蓝图,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奋

力完成“八五”计划,着手准备“九五”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起步阶段,社会上相继出现了不少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人、一些单位、一些地区似乎突然富得流油了。上万元一瓶的美酒,上千元一条的纸烟,几万元一桌的酒席,千百万元一座的鬼城,都是十几年前不敢想象的。另据报载,一座价值几十万美元的别墅,由一家公司轻易转到一位明星名下,据说是奉送的。几十万美元,相当于七八个工人一辈子的工资。我讨厌这类信息,又关心这类信息。我似乎听到一种示威的声音:“这都合法,其奈我何!”

  这种“豪情”很自然地反映到一些设备豪华的饭店、舞厅、游乐场所的招牌上。洋文译音的不必说了,只说那些表现国粹的:“皇帝”“深宫”“贵族”“地主”……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扫到垃圾堆里的“宝贝”,公然原装出现,毫无遮拦。为柴米操心的工农群众、一身清廉的广大干部、生活清苦的爬格子者自然不去这种地方,并不仅是因为囊中羞涩。有些人如王宝森之流是能经常光顾的,他们有随身带着的支票,而且具有吓人的气势。

  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现象、事物,能同社会主义连到一起吗?

  当然,从数量说,这些都是少数,或极少数。但是,它们代表一种心态、一种风气;它们在马路上的位置十分显赫;它们在不少传媒上的广告十分突出;它们的传染性很强,任何人没有下令推广,它们可以迅速跑向广大城镇以至许多农村;它们的能量很大,能够冲破许多障碍而繁衍滋长。我们万万不可忽视它们的存在,不可忽视它们对于社会人心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

  “人人得以为尧舜。”这是一种导向,鼓励人们奋发向上,在历史上起过很大的劝善作用。我们党继承、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历来注意思想启迪,典型引路。四五十年代,提倡学习白求恩、张思德;六七十年代,提倡学习雷锋、焦裕禄;当前提倡学习孔繁森、张鸣岐……不同时代的这些“尧舜”,对万千干部、群众思想的重大影响,很难用言语形容。

  “人人不能犯国法。”这是一种告诫,向公众提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个告诫面对“人人”,即全体“官”“民”,包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然不能期望这种告诫杜绝一切犯罪,但在我们这个缺少法制传统的国家,大张旗鼓地进行知法守法的教育,严格遵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准则,这对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没有这种革命精神,不可能打倒三大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多年来,各级领导人讲话,许多宣传教育工作者著文,号召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反对奢靡浮华风气,有作用,很必要。许多受众认为,有些讲话、文章内容虽无错误,但多流于空泛,缺少新意,对受众难说有多少实际的帮助。讲话也好,文章也好,强调提出或者确认某种号召是必要的,但若不能结合实际,只是一味重复,受众就“烦了”“疲了”,如果产生某种逆反心理就更不好了。

  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应该常讲常新。由于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各项建设事业的任务、方针相应改变,群众对许多事物的态度、要求和承受能力,同革命战争年代甚至改革、开放之前都有变化,“艰苦奋斗”的内涵、要求甚至行为准则都应该随之发展。群众需要明确和有针对性的号召,更需要具体、实际的指导。在这方面很应该创造新鲜经验。

  党和政府最近采取许多措施严禁干部——公仆用公款吃喝玩乐,群众很欢迎,同时希望真抓实办,不要“一阵风”,因为这种毛病容易复发。这件大事不仅可为国家省许多钱,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对消弭奢靡之风有釜底抽薪作用。严格地说,用公款吃喝玩乐都是明知故犯。你是干部——公仆,已经领了工资,凭什么再用公款吃喝玩乐?这种多吃多占实际上是贪污性质。当事人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根本不配当干部;如果懂得而去违犯,岂不是明知故犯?俗语说:明知故犯罪加一等,现在的措施够宽大了,所以应该不折不扣坚决执行。

  努力学习孔繁森,严肃处理王宝森之流。在“尧舜”和罪犯之间,有没有可以既不提倡也不干预的人和事呢,这个问题可以研究。像上面提到的馈赠豪华别墅一事,如果那个公司是依法成立,合法经营,赚钱有道,负责人又有处理包括馈赠公司钱物的权力,那么,他的馈赠我看是合法的,别人不能干预。如果有人向经理进言:“先生,这件事做得虽很豪爽,对社会公众却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也未必有利,请考虑!”如有这种进言,我看也不是不可以。

  1995年

  摘自《李庄文集》

  作者:李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