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汕头人延续百年影音情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6:42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明年1月12日又是中国电影艺术大师蔡楚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这是历史的巧合,也似乎在昭示从一开始,汕头人蔡楚生的名字便与中国电影紧紧联系在一起,注定在中国电影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早期,蔡楚生与另一位汕头人郑正秋一起,对中国电影事业作了试验性的探索和开垦,在推动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上起到很大的先驱作用。

  从蔡楚生、郑正秋身上,我们看到,汕头人在中国电影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汕头人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独领风骚、勇立潮头。翻开中国现代史,电影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娱乐载体传入中国仅100年,影音磁记录技术引进不足半个世纪,只读和可记录光盘技术引进迄今还不足20年。可是我们发现,每一次新技术浪潮掀起的时刻,汕头人总是抢抓先机,异军突起。这是汕头人对先进文化娱乐载体情有独钟,还是汕头人身上有着特殊遗传的“密码”,无法破译。我们只能面对客观的历史现实:当中国开启了影音时代的大幕时,汕头人一直站在时代大潮的前头,汕头人不仅上世纪初在上海滩开创中国早期电影事业,不仅近20年来在全国开办影音企业,制作、复录、出版发行,促进了中国影音事业的发展,而且在汕头本土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影音制品生产基地。从录音磁带时代,到CD、VCD时代,到DVD时代,到开启CD-R时代,汕头人总是捷足先登,引领风骚。更令人骄傲的是——在当今中国影音事业的开拓方面,领军人物中汕头人比比皆是……

  开拓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汕头人

  从今年3月8日起,由《人物》杂志社、人民出版社名人传记中心、人物传记资源网人员共同组成的人物评价中心,开始了十名中国电影百年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7月上旬,这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终于在京城各家媒体陆续公布了。

  据了解,开展“中国电影百年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的指标有如下两项:1、成就———历史影响力:其执导或出演的影片,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有经典性意义和重大影响,在电影艺术探索上有重大创新,是某一重要电影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开创者或代表人物;2、声望———公众影响力:其制作或执导的影片,或者出演的银幕形象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在一定时期内因成为社会文化的代码或象征而被广泛传播,获得过重要的国内国际奖项。

  十名中国电影百年最具影响力人物中,有两个名字分外醒目,令人关注,他们便是郑正秋和蔡楚生———两个令人骄傲的汕头人。

  中国早期电影业的两个汕头人:郑正秋、蔡楚生

  郑正秋是中国早期电影的奠基人,而蔡楚生则是中国早期进步电影的先驱。他们像长跑运动员一样接过接力棒,在电影事业道路上前进,成为上海滩引人注目的两个汕头人……

  直至今天,我们透过两位先辈那深邃的眼眸,仍能真真切切地看到——汕头人对于中国电影开拓的那份执着和热忱!也正是从那时起,汕头人就开始时刻飘动着七彩的影音梦,穿越先辈眼眸,穿越百年时空,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国的民族电影制片业,创始于外国电影传入9年之后的1905年,由老北京的著名实业家任庆泰,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像馆拍摄的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这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纪录片。及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在上海合组新民公司,承包了当时中国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业务,才编导了中国第一部国产故事片《难夫难妻》,使之成为中国进步电影开山之作。

  难能可贵的是,这一中国进步电影的开山之作,其情节内容正好是写潮汕的故事。它以潮汕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这部影片放映时还配有潮州音乐,更使电影富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在中国电影史上,1913年是中国电影新时期的开端。《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有情节的故事片,是第一部有事先写好剧本,有专人负责导演,有专业分工才投入实拍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民族化的探索、试验。作为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电影事业拓荒者、早期话剧活动家,郑正秋一生共编导影片四十余部,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惟兴趣是尚”的电影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郑正秋以其艺术实践完成一个社会性主题的创作模式,对同时代的电影家和后来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对蔡楚生登上电影艺坛起到引导扶掖的巨大影响。作为艺术大师的郑正秋,1929年,他得知他的小同乡蔡楚生在“天一”公司担任场记、临时演员期间被排斥、歧视的情况后,顶住公司总经理张石川的极力反对,聘他为助理导演、副导演、美工师,带在身边跟班学习和实践,正式把蔡楚生引向中国早期电影开拓之路。

  郑正秋和蔡楚生相差18岁,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同为汕头人,他们身上都有着惊人相似的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郑正秋是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先驱者、奠基人,他的名字联系着中国电影的无数个第一。1995年10月14日,上海《新民晚报》刊登赵士苓的评论文章《1953年,影坛多事之秋》,把郑正秋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郑正秋生于1888年12月24日,是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汀人,从小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只在家乡读了两年私塾,及后被母亲带回上海在育才公学读了五年书,曾任上海潮州医院的首任院长。他对电影的追求出自一种爱好,全靠勤奋自学,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百折不回,毕其一生,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可惜的是1935年7月16日,年仅47岁的中国影坛巨匠郑正秋因病去世!

  蔡楚生于1906年1月12日生,是潮阳区铜盂镇人,与郑正秋的老家成田镇相隔不远,他自小就参加田间劳动,十岁左右便会干一般的农活。在这个闭塞的乡村里,没有新式学校,他只能在古旧祠堂里念了四年私塾,这是他一生唯一上过的“学校”。

  二十年代中期,在汕头市区万安街当百货店店员的蔡楚生参加了汕头店员工会,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由于看了话剧《可怜的裴加》,他开始对话剧和电影发生了浓郁的兴趣。1925年,19岁的蔡楚生初生牛犊不怕虎,同几个汕头热血青年组织了“进业白话社”,第二年竟然打出了“汕头进业电影制片公司”的招牌,并在当时来汕拍摄外景的上海华剧影片公司导演的帮助下,拍摄出了一部嘲讽赌彩票骗局的滑稽短片《呆运》。这成了他第一部电影作品。之后,蔡楚生抱着一腔热血只身前往上海谋生。在上海度过了一段流浪生活后,他找到了一家电影公司打杂的工作。

  1929年,经过他的长辈同乡———著名的电影编导郑正秋的介绍,蔡楚生进入了当时规模最大的明星影片公司。他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郑正秋。1930年,一批受过五四运动熏陶的新知识分子登上影坛,形成了以“联华”为基地的所谓“新派”。第二年,经史东山等四位著名导演和摄影师的推荐,朝气勃勃的蔡楚生脱离“明星”,加入了这一阵营,开始独立担任编导工作。

  “一·二八”战争爆发不久,蔡楚生便毅然进入了党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的行列。1933年2月,他被推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1934年,他完成了轰动影坛的《渔光曲》。影片通过东海一户穷苦渔民家庭,在船主逼租、官府索税、土匪抢劫下的悲惨遭遇,以极其凄婉的情调描绘了那种经济恐慌、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蔡楚生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提出了让人们深思的社会问题,技巧成熟,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渔光曲》这部影片不仅在国内上映时受到广泛称赞,而且在1935年2月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47年10月,蔡楚生完成了和郑君里联合编导的,包括上、下两集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他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部影片将揭露与歌颂融于一体,既真实地表现出整个抗战期间和“惨胜”前后国统区和沦陷区人民的痛苦。深刻地揭露了日寇的残暴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同时,也热情而又含蓄地赞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幸福和光明。影片真实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喊出人民群众的心声,上映后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出现了“成千万的人引颈翘望,成千万的人踩进了戏院的大门”的沸腾景象。《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首映时连映三个月,创造了中国影片的最高卖座纪录!进步舆论称誉它是国产片的“骄傲”,“标示了国产电影的前进的道路”。

  郑正秋英年早逝,蔡楚生出色地接过了接力棒。蔡楚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开拓精神与创作风格,同郑正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旧中国创造首映最高票房纪录的4部故事片中,竟有3部是蔡楚生所编导的《都会的早晨》、《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先后担任了国家文化部电影局艺委会主任、副局长等职务。1958年他亲到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主持《南海潮》编导工作,影片入选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可惜只完成了上集。“文革”爆发后,蔡楚生受到迫害,不幸于1968年7月15日去世。

  郑正秋、蔡楚生对中国电影创作和市场运作产生巨大影响

  从郑正秋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到蔡楚生摄制的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再到创造了中国影片的最高卖座纪录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标志着汕头人郑正秋、蔡楚生不愧是中国早期电影的奠基人、早期进步电影的先驱者。在电影艺术传入中国的拓荒时期,是汕头人捷足先登,踏上了尚未开垦的中国电影处女地。他们带着南方海边人的热情、豪爽和精明智慧,从韩江边来到黄埔江边,在上海滩成就了电影事业。可以说郑正秋、蔡楚生开创中国早期电影辉煌的经验,至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他们的现实主义手法,开创把现实和艺术相结合的电影模式,既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又具有社会现实指导意义;既注重电影市场,又敏锐地紧扣时代脉博,赢得观众、赢得票房,给电影艺术工作者以莫大的启示,也对以后的影音事业的开拓以巨大的影响和借鉴。

  今年,正值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有关中国电影百年历程的纪念活动正频频开展,有关蔡楚生的纪念活动也正在隆重举行。最近正热播的新拍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取材于蔡楚生的同名电影,人们正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进步电影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今年以来,潮阳区开始规划重修蔡楚生故居、兴建蔡楚生纪念馆,许多实质性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据悉,今年下半年,汕头市有关部门也将举行纪念活动隆重纪念这位进步电影巨匠。

  蔡楚生对电影事业的开创精神和巨大贡献似乎源于养育他的故土,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汲取了养分。蔡楚生热爱家乡,汕头是他的根,解放后潮剧的两次进京都得到他的极大关怀。精神的影响有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一脉相承。蔡楚生对中国电影的开创精神,鼓舞着新一代的汕头人对中国音像事业的开拓发展,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汕头作为当今中国音像产业重镇最初便是从蔡楚生这位电影先驱的脚下开始延伸……

  从录音磁带起家奠定汕头影音业基础

  一百年前,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之初,汕头人在上海滩开创性地涉足中国早期电影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而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磁介质录音录像技术刚刚传入,汕头人又在本土成了影音时代的弄潮儿。

  汕头人内心总有一种情结、一个七彩的影音梦。他们和音像产业这一新生事物与时俱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寨的奇迹:一台555牌录音机带出一个专业村

  说起来有点神奇,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这确确实实是现实中的故事:汕头这艘音像产业的航母竟是最初滥觞于从海外泊来的一台录音机、一块盒式磁带———有时,汕头人手中好像握着一支无形的魔棍,仿佛能“点石成金”,把梦想变成现实。

  潮阳和平镇,古老而美丽。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抗元义兵屯兵在此,亲书“和平里”,和平镇从此得名。这里有成片的柑园,翠绿的稻田,练江蜿蜒流过,广汕、惠汕公路在此相交。可是这么个地方,上世纪70年代,人民还在穷困线上徘徊,纯农经济使人均只有3分地的和平人英雄无用武之地。虽然单位面积不断夺得高产,还是难得温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历史的车轮滚滚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涌动的春潮,拥有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6万多人的和平镇打开了南风窗,一批来料加工厂随着回乡探亲的脚步开始矗立练江畔。台灯、钥匙扣、天线、门合叶……,和平镇俨然成了轻工业品的制造王国。一批农民洗脚上田走进工厂,一批农民拎着装满样品的提包,走遍全国推销家乡生产的商品,他们就像和平镇灵敏的触角,伸到大江南北,敏锐地感受着整个大市场的脉博。

  那时候,全国许多地方还只知道收音机、唱盘,刚刚从国外传进来的录音机还是奢侈品,一块小小的盒式带竟能长时间播放美妙的音乐,还能什么时候想听就什么时候听,真是新奇啊!头脑灵活的和平镇推销员们从全国老百姓对录音机录音带的好奇喜爱中感到了“商机”,又将这个消息传回了家乡。

  和平人对录音机录音带并不陌生。早在1978年,一位达濠籍姓蔡的香港人已经悄悄来到和平镇办起了第一间小型录音带加工厂。华侨和港澳同胞更把录音机当作贵重礼品送给家乡的亲戚。智慧勇敢的和平人认定,国内没有的东西,我们来生产,一定有市场。

  和平镇中寨村,1980年前全村只有一个集体草席厂,全年集体收入不超4万元。一位姓马的村民与好友合伙用姐姐从香港带回来的一台普通555牌录音机尝试为人复录磁带,一盒空白磁带复录就能赚到5分钱。这一下带动了整个村。1983年,村民马五办起来料加工的录音带厂。从一台普通555牌录音机开始,中寨很快地竟成为“音像制品专业村”,这真是一个奇迹!

  1984年,一个利好消息传来,国家政策规定:侨属进口2万元以下自用小型设备可免税。这一下,和平镇靠着手工设备进行录音带加工的家庭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着。华侨把注塑机等设备带进来,一匹匹磁布从香港运入。从这个时期起至90年代,小镇翻腾着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村民们的作坊生产设备得到提升改进,在整个音像磁带事业,从外包装盒注塑、磁布切割、磁布绕制、化工原材料、模具等配套行业等领域不断拓展,全镇逐渐形成产业链,一盒录音录像带从外到内所有零配件和装配都可以在和平镇完成。那时候的和平镇货运业门庭若市,每天都有各地客商前来托运,音像制品装上货车,络绎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潮阳区委办公室主任李兴鸣至今记忆犹新,1984年至1986年间,和平镇上仅有区公所一辆汽车,时任和平镇委办公室主任的他经常要开车带着厂主们东奔西跑办手续、搞外联,有时甚至忙到深夜。至1986年,和平镇已经拥有400多家录音录像带厂,马五的和兴录音录像带厂还承办了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的大部分业务,签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巨额合同,成为业内的佼佼者。在生产实践中,和平镇培养了自己的技术人员,从设备的维修到改进问题都可以自己解决。潮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和平镇委书记许先扬说,和平镇办音像企业的村民坐在办公室是老板,下到车间就是技术工人,人人都有一手好工夫。

  到上世纪90年代,和平镇的磁带音像生产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国录音录像带生产基地。1993年,和平镇政府所在的中寨居委跨入汕头首批“亿元村”行列。和平镇众多的厂也不断整合资源,形成规模经营。1994年,粤东磁电公司创办,成为粤东地区乡镇企业首家具有录音录像复录权的企业;1999年组建粤华2家集团公司。复录经营也逐步走向规范。

  当然,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非常频繁,激光音像技术的兴起并迅速传入中国,而且也很快落户潮阳区和平镇(另章叙述),一定程度上缓慢了磁带企业的发展。但在同行业竞争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实力强、规模大、技术好的优势企业,甚至在全国某个行业、某个领域出现了“垄断”现象,在市场受到欢迎,占有较大份额。至今,整个潮阳区拥有磁介质录音带复录经营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有8家,分别为粤东磁电公司、昂特音像、粤华磁电实业有限公司、潮阳城南永乐音像制品厂、和平音像器材制品厂、和平雅光实业有限公司、和平新京通音像器材厂、智高磁电公司。以粤东磁电、昂特音像有限公司、粤华磁电三家公司为龙头的录音录像制品年产量占到全国产品的50%,全国80%以上的配套中小学生课本的教学录音带产品都在潮阳生产。2004年整个潮阳区磁介质录音带复录总产量约2.01亿片,总产值约2.41亿元,产品还销往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磁介质时代音像艺术创作繁花似锦

  正当汕头人磁带影音事业正如日中天之际,大批外来艺术人才被招揽到汕头参与艺术创作,带来汕头影音艺术创作繁花如锦的春天———

  提到汕头本土的音像磁带创作不能不提到海洋音像出版社。从1984年起,汕头海洋集团公司就陆续组建录音带、录像带、卡式盒壳厂以及音像制作配套的原材料厂。1986年7月22日,经国家广电部批准,汕头海洋音像出版社成立。早在其申请成立期间,海洋集团就与深圳南头工业公司合作成立了深圳第一个录音棚。同年,深圳海洋音像有限公司成立。现在汕头海洋音像出版社麾下有出版、编辑、演出、发行部,以及录音制品公司、深圳海洋音像有限公司、广告影视制作公司、海洋少女舞蹈团等多个机构。

  汕头海洋集团公司原党委副书记、现任公司顾问的胡俊林先生介绍,从出版社成立伊始就坚持“潮、侨、海、特”的出版特色,全面系统出版了涵盖所有经典剧目和曲目的潮剧及潮州音乐,出版了大量的潮语小品,挖掘整理出版了富有民间特色的潮汕歌册和一大批记录潮汕文化的音像制品。当这些珍贵的史料被当做礼品赠送给参加第八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华侨代表时,那些海外同胞都激动地说:“这些潮剧潮州音乐节目,使我们听到了乡音。”

  汕头海洋音像出版社助理社长、汕头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赵新太提起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创作繁荣期仍然激情澎湃。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后,赵新太在湖南广播乐团任首席指挥。1988年当海洋艺术团筹备成立时,赵新太作为专业人才被引进到了汕头。同时,他又作为艺术团的筹备人到全国各地去招揽人才。当时一大批外地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生和专业文艺团体的台柱都慕名来到特区城市汕头。赵新太的宿舍变成个大旅馆,来汕的文艺人士都喜欢聚在那里喝茶吃饭,艺术创作的火花也在那里交汇碰撞。1989年2月汕头海洋艺术团成立。1992年,汕头海洋音像出版社开展了潮语歌曲的征集创作和出版,赵新太记得,当时他在龙湖一家歌舞厅里听到正在那里演唱的当地歌手方少珊,便极力鼓励她参加潮语歌曲比赛;武汉的黎田康子也被他挖来,用拼音注音的方式演唱潮语歌曲居然像模像样,两人一炮打红。自1992年开始,汕头海洋音像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彩云飞》、《一壶好茶一壶月》等数盒潮语歌曲专集,首开潮语歌曲出版的先河,形成潮汕地区“无处不闻潮语歌”的文化景观。1992年海洋艺术团又和南方歌舞团共同创作演出首部史诗式舞剧“潮汕赋”,在广东各地演出多场,还到北京参加了国庆庆典晚会。

  与此同时,汕头海洋出版社还自行编导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乱世三美人》(由著名作家程贤章、王杏元小说《胭脂河》改编)、《杨贵妃外传》,在电视台播出轰动一时。两者分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大众电视》杂志社主办的首届“松雷杯”录像节目评比连续剧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杨贵妃外传》还一举夺得1989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首届录像节目评比优秀奖。这部电视剧受到当时观众的追捧和青睐,济南街头甚至出现了不法分子的盗版复录带。1991年又推出由著名作家萧乾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魂归梦之谷》,获国家广电部单本剧荣誉奖。海洋音像出版社先后捧回了9项国家级奖项。赵新太自豪地说,当年一提汕头音像出版社,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

  异军突起抢占激光音像市场

  直径12厘米、重仅15克的“小碟”究竟有何魔力?它们不但价格便宜,而且携带方便,清晰度更高容量也大,CD、VCD可容纳大约70分钟的节目,DVD的容量高达3个小时。向来对影音产业动向了如指掌的汕头人立即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敏锐地意识到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又毫不犹豫再一次站到了引领影音产品新潮流前列。一块小光盘承载起一个新产业。

  汕头企业创下VCD光盘复制量全国纪录

  岁月如烟,但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画面令人难以忘却。市民王先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89年初夏的一个晚上,他与几位同事一起到汕头市区外马路一家餐厅就餐,耳际突然响起了邓丽君那首熟悉的《空港》婉转动听的歌声,抬头一看,餐厅一角的电视屏幕显示出机场美丽的夜景来,对于只看过一些录像带的他们来说,那种画面的清晰可谓“明察秋毫”,问过服务员才知道那是“影碟”。从此,一个叫“大碟”(LD)的新词汇印入了他的记忆中。次年在领汕头风气之先的潮阳峡山电器市场,他得知了这种时尚玩意儿令人咋舌的价格:碟机1万多元,一块碟片1千多。

  据记载,全国第一张CD(激光唱片)是1987年由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发行的,但那时这是“奢侈品”,很少有人能享受到。LD虽然有声有影,质量也不错,但价格昂贵,携带不便,风光没几年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小巧轻便的CD、VCD和DVD。

  提起汕头的激光音像产业,我们回首十几年前历史。据业界人士介绍,汕头第一张CD盘是1992年由当时的潮阳“金发光碟”生产的,该公司1991年开始申报,引进了德国、瑞士的先进生产线,据说每条生产线每4秒钟生产一片CD盘,在当时一张激光唱片普遍还需要几十块钱的行情下,有人形容他们是在“印钞票”。虽然后来该公司因故停业了,但这个“第一”似乎不应被遗忘。

  追溯潮阳第一代涉足激光影音介质生产的企业家,有人认为潮阳区和平镇“广东粤东磁电公司的发展代表了典型的中国民营企业的艰苦历程”。总经理马振宣高中毕业后,到广州黄埔港做过搬运工,在英德沙口矿里挖过矿,铁合金厂里烧过砖,吃尽了苦头。踏进20世纪80年代,磁带音像业在国内兴起,马振宣便回到家乡潮阳和平从事录音带和录像带的贩运,经过数年的风雨兼程,完成了“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1983年马振宣开始进入生产领域,与人合伙成立了这家从事空白录音带、录像带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成立初期,公司只能艰难地生存着。但经过十多年的拼搏,目前粤东磁电公司已从生产磁带升级换代进入激光影音介质的生产,建起了现代化的厂区,拥有1300多名职工、400多台套机械设备及模具,年产值超1亿元,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去年该公司向欧盟市场出口的CD-R光盘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七、粤东第一。

  潮阳籍企业家肖宏利1992年开始在汕筹建南美公司,起初计划生产录像机,已在香港订购了生产设备,但是不久发现国内的市场已悄悄起了变化,他预感到录像机可能要过时了,立即果断“刹车”。通过港台朋友提供的有关信息,肖宏利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改为上马光盘生产线。1996年该公司正式投产,刚开始为国内的音像出版社加工CD、VCD光盘,至2003年开始生产DVD和CD-R光盘。2003年,肖宏利的广东南美集团有限公司以7869万多片创下VCD光盘复制数量当年全国第一纪录,目前他们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盘生产线21条,形成了约2.4亿片的年生产能力,70%的产品出口至东南亚、中东、欧洲和南美洲等地区。由于去年以来光盘生产的主要原料聚碳酸酯的价格大幅上涨,而CD-R盘片的价格因恶性竞争反而下降,形势相当严峻。但南美集团凭借自身的优势,从容应对市场变幻风云,利用已取得的制作、发行和复制权加强只读类光盘的市场开拓。去年已有全国十多家音像出版社委托“南美”加工生产CD、VCD和DVD光盘,年产量达到1.2亿片左右,内容包括音乐、歌曲、潮剧、电视连续剧、卡通片、音像教材等。目前该公司正在筹备引进科技含量更高的DVD-R项目,为光盘产业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中国民族可录类光盘产业群在这里诞生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汕头人为中国早期电影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汕头人再一次为中国影音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天来说,音像制造可算是潮阳的“传统”优势产业了。经历了1996年一些企业侵权盗版生产光盘的“阵痛”后,潮阳人从打击和整顿中觉醒过来。一批企业在原有生产磁介质空白录音录像带的基础上,更新设备升级换代,兼营CD、VCD、DVD等系列光盘包装片盒,并打入欧美、中东一带的国际市场。从2001年下半年起,潮阳区的中唱一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率先投资引进了只读类光盘复制生产线,紧接着,粤东磁电公司、昂特音像有限公司、新奥林磁电公司、粤华磁电实业有限公司、南国光盘有限公司等企业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办引进可记录类光盘生产线,并先后获得了批准。

  目前,全国经批准引进的光盘生产线主要集中在江浙和广东一带。据统计,目前汕头全市共有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音像复制生产企业22家(其中只读类光盘厂3家、可录类CD-R光盘厂12家、录音录像生产厂7家),共获批准引进光盘生产线配额346条(其中只读类生产线25条、可录类生产线321条)。汕头这一新兴产业群欣欣向荣,被新闻出版总署领导誉为“中国民族可录类光盘产业群”。

  而潮阳是全国县(区)级获准引进光盘生产线最多、发展最快的地方,共有9家企业217条,占全市一大半,现设备已到位并验收合格投产的企业7家共57条(其中可录类6家44条),生产规模在同行业中占据很大的份额。据统计,去年潮阳全区音像行业工业产值超40亿元,成为该区仅次于纺织服装的第二大产业。此外还有一个十分可喜的转变:全区现已有8家生产企业获得了国家批准的录音带复录权,1家企业获得了光盘(包括CD、VCD和DVD)的复录权。

  潮阳的音像生产行业又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音像制品集散地,素有“音像之乡”的美誉,目前获准引进光盘生产线169条,占全区总数的77.8%。近几年来,该镇党政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音像生产行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鼓励企业家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本结构,提升行业品位,从传统的录音带复录和空白音像制品生产向科技型光盘生产转变,使音像生产行业更上一层楼。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和平镇的光盘生产配套产业链业已形成,从塑料原料到设备零件都能就地解决。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其生产线都是从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引进的最先进设备,但经过和平的“土专家”自己的改进,产量更高,而且更节省原料,外国专家看后很是吃惊。甚至有外国厂商愿意把设备免费让和平的企业生产调试,然后再定型制造。

  对于潮阳音像产业的走势,潮阳区委书记王扬泽十分看好,他有这样一番精辟的见解:“潮阳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很突出的,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那么多地方在搞磁记录材料的试验,最后也就是潮阳取得了成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文化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原创性,现在潮阳籍音像企业家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影音领域里多走高端路线,产品具有明显的原创性。本土的音像产业下来必须考虑上台阶,除了复录外,制作、出版、发行等也要跟上,也要强调产品原创性的问题。政府要加强正面引导,着力整治环境,扶持、打击两手硬,为文化产业尤其是影音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目标是做强做大。”

  光盘生产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产业”。潮阳的音像生产企业正争分夺秒抢占“制高点”,其创业的见识和魄力再次印证了潮阳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汕头,也因为这样一批出色一流的光盘生产企业而再次屹立于中国影音产业的前列。

  新生代引领中国影音产业新潮流

  不仅在汕头本土,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汕头人以过人的智慧和直觉把握着市场的脉搏,参与并主导着当今影音领域的潮流。分布全国各地的汕头影音人敏锐地发现了影音娱乐业的宽阔前景,不仅只停留在生产空白光盘,或复录光盘,而是向上游的音像制作、拍摄,下游的出版、发行终端发展,而且进行版权交易、歌手影星包装的也大有人在,迅速成为这个新兴行业的弄潮儿。在业界中有这么两个说法,一个是“全国算得上号的音像公司,老板大多是走出去的汕头人”;一个是“在广东,‘做音像’的七成以上是潮阳老乡”。

  汕头人大手笔:1780万抱得《英雄》归

  背靠着汕头如此大规模的影音介质制造基地,这些年来一拨又一拨的汕头影音人离开故土,到外谋求发展。他们有的是企业壮大,树大分木牙;有的是出外推销影碟磁带,转而落地生根。当来到更广阔天地,他们也踏上了向影音介质制造业上下游产业探索的征程,从空白带(盘)制造到向上拍摄制作,向下复录再到出版发行,这条清晰的路子很早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如今,第一家汕头人开的影音发行公司出现于何时何地已难以考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就有汕头人投资拍摄了轰动一时的电影《二嫫》、《秦颂》,但未取得商业运作的成功。而近年来投身影音版权交易出版发行的汕头人,屡屡创下了多个“第一”。其中较引世人瞩目的是:2002年末,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VCD、DVD国内音像版权在业内首次以拍卖形式进行版权交易,当时联手以1780万元的天价购得,创下国内有纪录以来音像版权最高价的正是两家汕头人创办的公司———广东伟佳音像制品有限公司和广东飞仕影音有限公司。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音像制品复制、发行的影音企业集团,伟佳音像和飞仕影音一直展现着富有前瞻性的营销思维,良好的运行能力和优越的择片标准,在电影、连续剧、音乐等多条产品线的引进发行上节节开花。如伟佳音像发行的《小城之春》等电影、《天龙八部》等连续剧、《变形金刚》等卡通片均得到了市场的好评,而飞仕影音分别以800万的高价购得华语巨制《2046》和冯氏贺岁片《天下无贼》的大手笔也让业界颇为称道。

  有意思的是,张艺谋这几年可真是和汕头人结下了缘分,继《英雄》音像版权花落伟佳音像和飞仕影音后,他的另一部电影《十面埋伏》同样由汕头人创办的企业———广东中凯文化(集团)进行音像发行。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中凯文化立足本土,充分发挥企业的灵活机制,如今年音像节目年发行量已逾五千小时,在其成绩单上包括了《笑傲江湖》、《大宅门》、《汉武大帝》等几十部电视剧集,以及《无间道》系列、《手机》、《孔雀》等经典电影。

  中凯、伟佳、飞仕等等这些从汕头本土走出的年轻影音企业家,在更大的空间显示出了更大的文化和经营才能,他们出版发行了近年来绝大部分的影音精品,使国内的影音市场呈现出一派“宏篇巨著彰其伟,佳艺纷呈显其采”的景象。

  刀郎等一批歌手影星标签:“汕头制造”

  郑金标这个名字读者可能不太熟悉,但刀郎,大家可是如雷贯耳,他的个人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自去年初横空出世,从西域新疆飘至东海,从北疆响彻到南国汕头,创下了近年来中国音乐唱片销售的奇迹。而这位原名罗林的年轻人之所以成为“刀郎”,离不开一位在新疆创办影音企业的年轻汕头老板。这位汕头“伯乐”,就是新疆德威龙音像公司总经理郑金标。

  谈起郑金标,他的经历可谓是遍布全国的汕头影音人成长历程的典型写照:先是为汕头的录音录像带工厂当业务员,外出销售录音带,当在音像产品的销售上闯出一番天地后,发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转而向音像发行、进而向音像制作发展。于是,在驰骋于新疆当地的音像发行界之余,郑金标偶遇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罗林,便独具慧眼地为他投资、为他策划。在经受了多张唱片销售血本无归的惨痛之后,郑金标对演绎新疆音乐的信心,和对刀郎音乐理想的支持终于得到回报,《2002年的第一场雪》洋洋洒洒,以突破1000万张的销量谱写出中国流行音乐的神话,郑金标对刀郎卓有成效的策划方式也引起了娱乐界文化界一波又一波的热论。

  无独有偶,汕头人郑金标和他策划出来的刀郎并不是中国娱乐圈里唯一的“汕头制造”,随着记者了解的深入,打上了“汕头制造”标签的娱乐红星一个又一个浮出了水面。如目前在世界舞台上光彩照人的乐队组合“女子十二乐坊”,在其不为人知时由广东杰盛唱片公司所发现的,杰盛投入大量资金为其精心策划连续制作了三张专辑,从而奠定了其在乐坛的地位。以美声唱法闻名中外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当年默默无闻,也是杰盛慧眼识宝,投资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唱片《你是这样的人》,一炮打红。而广东杰盛唱片公司的老板,正是汕头人肖少杰。另一个汕头人许钟民更是赫赫有名,他拥有的京文唱片,在原创摇滚创作、引进外国影视节目及音乐节目、艺人经纪业务上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就,签约京文的艺人包括韩红、雪村、陈明等一连串响亮的名字,京文发行过的唱片中也包括了刘欢、黄格选等明星的专辑。在中国摇滚的世界中,京文唱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当初的崔健、罗琦、零点、唐朝等等,到如今旗下的“嚎叫唱片”发行的超过200首原创摇滚歌曲,京文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原创摇滚创作基地。

  挥师进军影视制作:新生代敢为人先

  以影音介质制造为起点,逐步发展到成规模的影音制作、影音发行,汕头影音人在这个领域里的步子越迈越宽,经营越来越细化,闯出了自己的天地,且对影音产业上下游相关行业进行有开创性的探索。可以说,新一代汕头籍影音人既具有汕头本土影音介质生产的优势,又秉承了老一辈的影音创作传统,将文化与市场、艺术创作与产品制作有机结合。

  在影音创作方面,广东飞仕影音公司堪称典范,领军人物林佑钦今年36岁,18岁就开始在影音界一步一个脚印探索,他所从事的电影电视版权交易、影视制作以强大的实力和广泛的销售终端作为后盾。目前,飞仕在广州投资2亿多元设立占地60亩的光盘复制、母盘刻录工厂,拥有光盘生产线20多条,日产40多万片;母盘生产线4条,年产量5万多张。还拥有20家销售品牌旗舰店,800多个一级加盟商和2000多个二级经销商,足见其“一条龙”的规模。

  在影音发行方面,专业化和国际化成了最新的趋势,如杰盛唱片便是积极结合国情拓宽产品结构,发挥音像媒介的教育纽带作用,致力于“创新型学习”光盘教学模式的探索,其《二胡考级教程》、《民族美声发声法》、《绘画教学》、《书法教程》等教学类产品具有一定的专业权威性,得到了音像界、文化界和许多高校的推崇与追捧,被誉为“文化教育领域的旗帜”。而广泛的国际合作,对国内外专题节目和音像版权进行引进输出,则成了京文公司的拿手好戏,这个来自潮阳的年轻人许钟民站在更高层次,看得更远,无论是引进最受家庭及学生欢迎的科普专题频道“DISCOVERY(探索)”,还是以深入、专业的追踪著称的“美国国家地理”,乃至后来引进的“美国历史频道”,这几个号称世界三大专题频道节目的引进,以及海外音乐引进推广,都使京文在中国消费群心目中树立了不可动摇的稳固地位。与此同时,中凯文化也悄然跨越院线发行与音像发行长期以来存在的鸿沟,进入了中国电影院线发行,首发《龙凤斗》票房过千万,取得初步的成功。

  专业权威性的加深,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宽,引领中国影音事业风骚的汕头影音人迈向了多元经营道路,力求把手中的蛋糕做强做大。如今汕头籍影音人也开始朝荧屏银幕进军了。广东伟佳音像就是其中一例,前几年该公司通过联合摄制和投资拍摄的方式,一口气推出了《夺宝英雄》和《枪缘》两部电影,积极开拓“影视制作”这一新领域,逐步向多元化影视公司迈进。而与伟佳音像联合发行过“中国第一大片”《英雄》的飞仕影音也有大动作——投资拍摄了内地首部系列数字电影《楚汉风云》(又名《大汉风》),由胡军、杨恭如、吴倩莲等两岸三地当红演员担纲主演。与以往音像公司单纯出资或挂名形式不同,在《楚汉风云》监制一栏上赫然看到飞仕老总林佑钦的名字,他将对影片的质量把关。这种由音像公司直接参与电视剧投资、拍摄并发行音像版权模式,在音像行业尚属首次。当被问及此次为何要向影视业进军时,林佑钦这样回答:音像产业是影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视业的一种附带产品延续,说到底音像行业要靠影视产品吃饭。过去的音像公司一直轻视这个问题,很多时候只是向影视制作方购买音像版权。现在全国出品的电视剧多达万部之多,其中质量参差不齐,各种噱头层出不穷,如何把更好的电视剧带给观众,音像公司直接参与投资拍摄这种形式也值得考虑。林佑钦还提出,音像行业介入影视业是大势所趋,是音像行业发展的必然。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林佑钦先生获悉,飞仕影音新近又有“D在手笔”:由飞仕投资约1800万美元的电影《七剑》已完成拍摄,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该片由著名的香港导演徐克执导,黎明、甄子丹、孙红雷、陆毅、金素妍(韩)、杨采妮、张静初等一批影视红星主演。这部大片将于今年8月作为开幕电影亮相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投巨资拍摄的电视剧《七剑下天山》也将于10月份在央视播出。据了解,飞仕影音将用十亿元打造影音系列“七剑计划”。

  汕头影音人的过人业绩不胜枚举。我们不妨回首比较,老一辈电影大师蔡楚生、郑正秋擅长电影编导、拍摄制作,他们的作品深受国人欢迎,一再创造票房价值高峰,他们实际上更侧重于影业的上游链条的生产制作。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本土的影音业界只侧重于磁带、碟片介质的生产,或者承接影音内容的复录生产,更多是从经营利润考虑。只有新一代走出本土的汕头青年人担当了历史和现实的重任,吸取了先辈和家乡的滋养,塑造出崭新的形象,在影音产业的上下游都创出业绩。他们令人瞩目的成功,离不开百载以来汕头人浓浓的影音情缘。从这个角度看,是汕头人的影音缘造就了他们,而他们的敢想敢干又成就了自己。

  乘势而上,整合资源 把汕头打造成中国影音之城

  汕头人在中国影音事业的每一阶段、每一时代都显示出过人的智慧、识见与开创性。蔡楚生留给我们的是珍贵而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将如何善用这笔财富,再次开创性地集合所有资源和优势,把汕头本土打造成影音产业的重镇,打造成影音之城,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给汕头的影视产业嵌上完整的链条

  目前汕头虽然是国内最具规模的CD-R生产基地,但高科技产业的瞬息万变和竞争白热化,导致了这一行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萎缩,据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平镇的企业开始涉足音像制品生产以来,这两年利润的下降幅度达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一片空白CD-R的利润仅仅为几美分。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利润空间的急剧下滑,意味着生存空间的急剧缩小,如何利用原先行业优势另辟战场获得生机呢?

  音像介质制品的生产和复录仅仅是影视音乐产业中间的一个环节,前面是影视作品的剧本创作和编辑拍摄、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唱和录制,后面是影视音乐作品的出版和发行,这前后两个环节都蕴含巨大的利润空间,而这正是汕头影音产业的软肋。上游产业几乎是空白,下游产业有出版发行权的寥寥无几;有实力的企业没有出版社,有出版社的因种种因素无法运作。如果汕头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把前后两个环节连接起来,使整个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条能够在汕头落地生根,那么这不仅是汕头经济的福音,更是汕头建设文化大市的一大亮点。

  但如何引进前后两个环节?又如何形成影视产业的完整链条呢?这虽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业内人士却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出从事影音行业的汕头人回乡投资。同时也可以鼓励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影视产业的政治社会环境。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中国,从事影音行业最成功的人士中,汕头人几乎占了一大半,在广东省内影音业更是汕头人的天下。

  如在北京创业的著名影音企业家许钟民的京文公司,近年就回乡在潮南区成田镇办起粤文公司,从事影音介质制品生产。

  其次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或直接进军影音产业。在汕头本土,宜华集团于两年前吹响进军文化产业的号角。宜华集团在打进国际家具市场的时候,发现潮剧在海外也拥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商人的敏锐触角使他们萌发了投资优秀潮剧剧目拍摄制作念头。当宜华集团与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讨论此想法时,双方一拍即合。2001年6月,汕头华视文化传播公司(下简称华视)正式成立,而它手中握着的王牌就是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的合作项目——“潮语电视节目”的拍摄与制作。运营近四年时间,华视拍摄了上百集的潮剧经典剧目和潮语小品、家庭剧制作成VCD、DVD在国内外发行。据华视总经理许壮怀透露,华视总体上还是盈利的。但潮语节目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华视不愿只啃这块小蛋糕,而把目光投向了电视连续剧。

  今年9月份,华视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即将在汕头开拍,华视的这部电视连续剧描写的是抗战前潮汕人到海外谋生的艰苦历程,虽然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围绕着潮汕文化展开,但毕竟是新的突破。郑正秋的首部电影《难夫难妻》不也是讲述潮汕故事的吗?在华视未来的蓝图里,面向华人面向世界拍电影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再次,要锻造本土的影视创作人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汕头本土影视人才的匮乏无疑是影视艺术创作的一大瓶颈。纵观汕头本土创造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跳不出潮汕的影子,也跟不上时代的脉搏,有本土的局限性。就华视即将开拍的电视连续剧而言,虽然华视也有自己一帮创作班子,但他们思考再三,还是决定与更具实力的公司合作,并邀请国家一级创作班子和演员担纲。如果说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汕头就能诞生郑正秋、蔡楚生这样的电影巨匠,说明潮汕大地并不缺乏人才。那么今天我们有汕头大学、韩山师院这样的高等学府,为何不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平台,多培育影视方面的创作人才,打造新一代的郑正秋和蔡楚生呢?在近期内,我们也可通过电影电视剧本笔会、歌词笔会和创作中心、度假中心等形式招集一批剧本作家和词曲作家来汕头创作,把好的作品留下来拍摄电影、电视剧,制作原创音乐。

  好莱坞式影视城的启示与诱惑

  如何把汕头在影视方面的发展优势和汕头建设文化大市和海滨旅游城市结合起来也是一大课题。放眼整个中国,以影视为龙头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城市比比皆是,浙江横店和央视无锡太湖影视城、南海影视城就是成功的例子。

  随着《鸦片战争》在横店开拍,这里也逐渐形成以19世纪南国羊城的烟馆妓院、茶楼当铺为特色的影视城,昔日不为人们关注的小城镇,今日上了美国权威的影视杂志,并被美名为“中国的好莱坞”。《鸦片战争》摄制组走了,游客开始摩肩接踵而来。外地游客的大量拥入,给这个小镇餐饮和娱乐业带来了很大的利润。全国各地的特色餐馆在这里遍地开花,川菜馆、湘菜馆、杭帮菜馆、东北菜馆到处可见,更让人惊讶的是,云南菜、新疆菜等“少数派”在此也能生根发芽。韩国菜、日本菜,更开得红红火火。而随着横店影视城名声日渐响亮起来,外来投资者也纷纷踏上这片土地。香港东方冲印有限公司将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打造世界一流的电影胶片洗印中心———东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美国人也准备与中方合作,投资8亿元人民币,在这里建设一座影视主题公园“电影梦幻世界”。横店人尝到了甜头,政府积极引导当地投资者围绕影视基地大做文章,目前正在筹建枪战片和武打片的外景基地。

  再说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建设始于1987年,是我国最早规划建设的影视拍摄基地。目前建成唐城、三国城、水浒城三个景区;占地1500余亩、可使用水域3000余亩,并拥有完备的影视制作设施。十余年来,影视基地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规模宏大的人文景观和完备的影视服务功能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摄制组和游客的光临;如水浒城借助太湖的自然风光,保持原始野渡、芦荡、杂树丛等野趣,许多摄制组拍摄外景都很满意,而表演节目是基地的流动风景,“大唐风采”、“刘备招亲”、“太白醉酒”演出十多年,游客百看不厌。一年365天在基地出现的摄制组和明星更增添游客意外的惊喜。基地已成为无锡旅游的主打品牌,促进了中国影视业的繁荣和无锡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如央视的南海影视城同样具有拍摄场景和旅游两大功能。该城三大景区和一个表演区于1996年7月动工,1998年底正式开放。自1997年起至去年,已拍摄了《太平天国》、《香港的故事》、《澳门的故事》、《少年包青天》等100多部影视作品及央视《同一首歌走进南海》等。每天这里都有《三英战吕布》等节目奉献游人。到戏中旅游,在游中看戏,是南海影视城的承诺和创新。

  汕头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曾经被很多电影选为外景拍摄点。如《无名岛》、《大海的呼唤》和《红牡丹》、《似水流年》等电影就在南澳、小公园、达濠等地拍景。近年来在汕头取景开拍的电视连续剧也很多,有《家园》、《沧海情仇》、《浴血男儿》、《真心真情》等多部。今年7月2日在汕头北山湾拍摄《爱我,带我回家》都市生活剧,著名演员汤镇宗、金巧巧、诗瑶、袁文康等在北山湾的碧海、白沙、绿树中现身,相映成趣。特别是南澳这个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海岛,具有成为优秀影视拍摄基地的先天条件,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投资者向这一领域拓展。据了解,早在1997年前后,中央电视台就曾派人前来南澳,就建立影视基地进行考察,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流产。八年前的不可行并不意味着今天也不行,因为事在人为。汕头市区的南岸石也具备影视城的基本元素。这里不但有4A级风景区的自然风光,依山傍水,景色宜人,而且这里还有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外来文化的遗迹。如英国的领事馆、海关、汇丰银行大楼,古色古香的基督教堂、医院,外国油厂、糖厂、造船厂遗址等都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的特色。假如,有一部合适的电影、电视剧开拍,这些历史的陈迹,即刻“活色生香”。

  建设汕头影音基地,有利于整合产业资源,把相关行业都带动起来,这不仅是建设文化大市的需要,而且是建设旅游城市的需要,荫益的不仅是影音业界,还能带动旅游观光、餐饮、工艺特产等行业的发展。如果说,纪念蔡楚生诞辰百年莫过于用行动推动中国影音事业的发展,那么整合本土和在外的影音人的力量,建设汕头影视城,将是最好的纪念。

  策划统稿:蔡田风 撰文:①邵建生②曾漫路、王开颖③陈江④张晓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