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友:家教——不应存在的时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6:46 人民网

  不知从何时开始,“家教”这个行业悄悄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经过几年的发展,它已经由原来少量的、分散的以查遗补漏为主的个体形式发展壮大成为了公开的、初具规模的家教群体、家政公司形式,其成员有大学毕业生、在校大学生还有在职教师等。那么,“家教”这一行业的存在是否正常,对人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家教,我认为它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而且是一种不宜提倡的行为。短时间内集中

突击还可以,但如果长期聘请家教则其害无穷。因为,它一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可能引起以下几个弊端:

  1、学生上课消极听课(反正家中有家教呢);

  2、老师消极讲课,(学生自尊心越来越强,家长呵护子女,上课时管重了容易激发师生矛盾,还不如随便讲讲,课下办个辅导班挣点外财呢);

  3、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增加课业负担,使学生感受不到原本快乐的童年。

  家教,既然能在社会上产生、发展,肯定有允许它存在的市场、有为人们所接受的理由。诚然,不少学生通过家教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习成绩,通过家教而受益匪浅。但是,当它发展到现在,城市里30%以上的学生、毕业班有50%以上的学生都长期聘请家教的时候,它还是一种正常现象吗?这几年来一直不曾有人站出来对家教喊一声“不”,那就应是对家教的一种默认吧。

  我认为,家长默认家教的存在,那是他对学校、对老师的一种失望和无奈;学校、教师默认家教的存在,那是承认他工作的失职和无能;教育主管部门默认家教的存在,则是承认他工作的失败和渎职。因为,孩子上了正规的学校、交了正常的学费,却又要再请家教另花一笔费用,孩子正常时间上课后还要在额外时间再请家教补课,这种双倍时间、双倍金钱的现象难道合理吗?

  学生上学,大部分定位在能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考试能取得优异成绩、能顺利升入上一级学府为目的,并不是个个都想参加什么级别的竞赛取得特殊成绩,而且,国家教学大纲也只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但现在,学生上的学校是正规的的学校,学校聘任的教师是正规院校毕业的教师,为什么连这样的要求都达不到,还要让学生去另聘家教呢?学校是文明的发源地,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在当今各行业都力行“诚信为本”的时代,学校做到了吗?教师做到了吗?

  孩子之所以称之为孩子,是因为他们尚没有固定的性格和成熟的行为准则,他是一块需要精心雕琢的胚玉,需要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外界因素的约束。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相当于把孩子的一生交给了学校,管理的好,将来就有可能成为栋良之材,管理的不好,将来就有可能生活质量比别人差。正因为教育孩子的意义如此重大,任务如此艰难,所以老师才历来为世人所敬仰,才有了现在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荣誉。如果只是拿了工资却教不出好的学生,白天占了学生的时间,课下还要让学生另花时间、另花金钱去请家教,那么这样的教师能算是合格吗?

  消除家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也不是办不到的。现在的孩子智商都很高,接受能力没有问题,关键是他们对学习的态度问题,或者说是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问题。只要培养起他们正确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观念,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每天都有所收获,每天都能轻松完成作业,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则他们必然对学习产生兴趣,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则家教现象自然会不治自愈。

  所以,学生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问题。如果他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他就会主动学、愿意学,自然能取得好成绩;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他就会讨厌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

  怎样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呢?就得体现在:平时能轻松完成作业且正确率高;考试时成绩不错,在老师和其它同学面前感觉良好。如此,他就不会发愁作业、害怕考试了,自然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做到“作业不发愁、考试不害怕”呢?那就要强调课堂效率。只要抓好了课堂效率,课下完成作业就是很轻松的事,长期保证了课堂效率,则考试时成绩一定不会错。而且,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学习时间,只要提高了学习效率,就完全可以抛弃家教、辅导班等亡羊补牢的措施,老师也不必留大量的课下作业来强化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课下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所以,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教师的神圣称谓,请各位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们每天都有收获,该学的时候认真学,该玩的时候痛快地玩,抛开家教,紧跟教师的进程快乐的学习,快乐地成长。

  作者:张建锋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