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兆麟将军的战地婚礼(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0:41 新文化报
  接受记者采访的是一位经历非凡的抗联老战士,是那些在白山黑水之间浴血奋战、写下可歌可泣诗篇的英雄中的一位幸存者。他虽年逾古稀,可魁伟的身材、笔挺的腰杆、炯炯的目光、矫健的步伐和洪亮的声音,处处显示出那在兴安岭密林中磨练出来的红松般的品格和十足的军人风范,他就是李东光。

  兵分三路准备婚礼

  李东光说:“提起当年,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那就是李兆麟将军的婚礼。”

  1936年,我被调到抗联第三军军部少年连,跟随赵尚志、李兆麟两位首长工作。当时李兆麟叫张寿篯,是三军政治部主任。

  7月中旬的一天,是张寿篯和金伯文结婚的日子,婚礼在大兴安岭的一个荒山上举行。

  这天一早,少年连全体同志决定为婚礼做点事。除照常站岗和放游动哨外,兵分三路:一路是选派神枪手打野兽,到山下河里去抓鱼;二路是锯树砍柴,点篝火;三路是采野花,美化露天婚礼会场。

  俩木凳架块板是“阔气”座位

  当太阳将要落山时,集合哨响了,大家迅速集中在屋前广场上。这时看到张寿篯、金伯文在赵尚志、冯仲云等人的陪同下从屋里出来,面向我们站立着。新郎新娘仍然是平日所穿的衣服,不同的是每人在左胸部都别着一朵鲜花。赵尚志站在左侧,冯仲云在右侧,新郎不用说自然是精神矍铄,还不时瞧着我们,向大家打着手势表示高兴和谢意!新娘可就大不一样了,金大姐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有时也“偷”看我们。

  这时,在我们的左边、右边、后边点燃了八堆篝火。金黄的落日映衬着青山绿树,一派战地婚礼的气派。不一会,几个人拿两个小木凳放在两头,然后放上一块大木板,这就是新婚仪式上惟一的“阔气”座位。只见赵尚志拉李兆麟,冯仲云拉金伯文沿两侧往一起靠拢,紧挨着坐下。赵尚志说,男左女右嘛!接着以命令的口气说:大家都坐下!少年连战友们“呼啦”一下席地而坐。

  战地婚礼举世无双

  赵军长开口了:“我是张寿篯、金伯文的主婚人。首先我代表全体指战员热烈祝贺寿篯和伯文新婚愉快、终生幸福!”这时,于保合(抗联第三军第四师代理政治部主任)突然站起来高喊:“起立!向新郎新娘敬礼!礼毕。”

  赵尚志接着说:“今天的结婚仪式,虽然简单,新郎、新娘没有换新衣服,更没有摆酒宴放鞭炮,但是,这样的战地婚礼仪式,恐怕也是举世无双的奇观,是值得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骄傲和自豪的!”他高声喊着问大家:“你们说对不对?”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喊:“对!”

  战火中相识、相知、相许

  接着,赵军长让新郎新娘讲话,冯仲云拉着新娘让她先讲,并说:“我们主张男女平等,新娘先讲。金伯文同志虽是朝鲜族人,但现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女中豪杰了。”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新娘斯斯文文地站起来,给大家鞠了个躬,说:“谢谢同志们!”然后害羞地看着新郎。新郎立刻站起来,先给大家举手敬礼,然后说:“谢谢同志们和小战友们!今天,大家忙了一整天,流了不少汗,为我们筹办婚礼,我深深感谢抗联战友们,我代表新娘金伯文同志,再次向大家道谢!今天的婚礼,按传统结婚仪式看是简单得很,但按革命战友情谊来说,是最丰盛的了。我和金伯文同志由相识到今天结婚,都是在抗日战火中过来的,没有抗战,也就没有她的今天。这要感谢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在场的同志们和小战友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战,流血牺牲,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说到此,全场不约而同起立,长时间掌声不息。

  新郎婚礼上当指挥

  接着赵尚志宣布:“现在请少年连小战友们唱歌,为婚礼晚会助兴。”这时于保合同志起来当指挥,唱了七八首老歌曲,如《长白山歌》、《露营之歌》等。在唱《露营之歌》时于指挥刚起唱,赵尚志突然站起来打断了,大声说:“《露营之歌》是张主任爱国救国深情的大作,是他文韬武略的写照,现在请他亲自指挥领唱。”这时张寿篯高兴地站起来走到我们少年连大半圆圈中间,举起右手说:“大家注意,现在开始。”大家按张主任指挥手势,齐声高唱“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歌声刚落,掌声暴起。这时,在各火堆做熟的饭菜都用铁皮桶、洗脸盆等送到会场来,赵军长就说:“赶快抢啊!吃得饱饱的好去狠狠地打日本鬼子。”这时大家真的“抢”起来。赵说:“今晚我们虽然是以水和菜汤当酒,不大过瘾,但吃的东西可是山珍,除小米饭管够外,咱们是炖大鱼,还有狍肉,兔子肉,一锅煮。你们就放开肚子吃吧!”不到十分钟,有的战士指着肚子说“胀死了”。虽然有的桶里菜咸得要命,有的又忘了放盐,但有的战士这边盛肉,那边对汤,还风趣地说:“这是取长补短呢。”

  李兆麟将军的婚礼,距今已过半个世纪了。那时,我是年龄最小的战士,如今已年过古稀,他们的婚礼仪式至今记忆犹新。本报记者 王沐

  李东光:1922年出生。1935年参加东北抗联第三军。1938年到苏联远东边防军当侦察兵,从事调查日伪军事情报工作。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1947年为四野47军司令部侦察处长,参加了解放重庆战役。建国后先后任南京军事院翻译室主任、安徽大学统战部部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常委。1993年10月离休。

  照片重现日军暴行

  日军随军摄影师为了吹嘘所谓的战功准备出版的影集,流传到今天恰恰成为罪证

  对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所侵略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些年来日本右翼一直抱以“瞪着眼睛说瞎话”的态度,因为在许许多多的证据面前,不摆正历史观,他们惟一能做的也就是巧言令色与抵赖了。

  今天的证据依然来自伪满皇宫博物院,是一本新近征集到的名为《出动》的影集,这本影集是日本侵华期间一个叫岩田幸助的随军摄影师拍摄的,本来是为了吹嘘所谓的战功而出版的,但流传到今天恰恰成了罪行证据。此影集的全名为《步兵第十七连队满洲事变出动纪念写真帖》。

  日本天皇为写真帖敕语

  步兵第十七连队是侵华日军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该书宽约24厘米,长约31厘米,厚度约7厘米。外部包裹着绿色的绒布,封面图案是一队头戴钢盔、肩扛步枪行进的日本军人,比较特殊的是这个封面是刻好了版模压在牛皮上制成的。书中收有约500张照片,从1932年到1933年,主要反映该连队在中国辽西,以及当年的热河省作战的情况,其中最著名的有“古北口战役”,同时也包括中国的一些风土人情,及一些意外事件的抓拍场面。

  该影集的扉页为日本裕仁天皇的照片,且配有天皇的日文敕语,翻译大意为:“满洲发生事变,为了自卫,关东军大胆神速地进行了讨伐……朕对将士们的忠烈感到自豪。”这个敕语的时间是1932年1月8日。其后为步兵第十七连队队长长濑武平所作的序,其中提到岩田幸助1932年4月来到中国进行拍摄。和当时很多的影集一样,开始部分往往是中国壮丽的河山和一座座美丽的城市,日寇对中国的觊觎之心由此可见。影集中每一页都有一个鼓吹战争的题目,如“出动风景”、“命令一下”、“精锐”等等,也不知道有多少日本人就是受到这些东西的鼓动,从一个老实的庄稼人,一个勤劳的手工业者,成为了杀害中国人的凶手。

  五幅照片重现日军的残暴

  影集中有一页的图片非常让人发指,岩田幸助用相机最直接地记录了日军残杀中国人的暴行,该页的图片说明的译文为:1932年9月21日,在辽西一个叫河营子的地方,将为袭击菅员铁路警备队做向导的田信良及其他几名人员处以死刑。众所周知中国东北有一个满铁时期,就是发展铁路沿线的日本势力,铁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铁路是各种抗日力量首选的袭击目标。

  岩田幸助共拍了5幅照片,第一张是审问袭击铁路的向导田信良,一群日本铁路警备军围在一个道士打扮的中国人周围,根据图片说明可以肯定道士就是田信良,他正坐在地上讲述着什么;第二张照片气氛已经变得恐怖,5个被日军俘获的中国人坐在地上吃临死前的最后一顿饭,拿着刺刀的铁路警备军俯视着他们,有人脸上挂着狞笑。第三张照片看后让人内心紧缩,是一个日本兵用刺刀刺穿被俘中国人的一瞬,那个中国人在刀入胸膛的一瞬踮起了脚尖,而此时其他几个尸体已经倒伏在他的身边了。
李兆麟将军的战地婚礼(组图)
日本兵用刺刀刺穿被俘中国人的一瞬间

  不远处的铁路警备军冷漠地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根据图片说明可知,实施暴行的是一个叫洲藤的上等兵。而后面的图片显示的分别是悬挂于树干上的人头和日本鬼子的机枪扫射。凭借这个小小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华大地所遭受的灾难。

  照片记录了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

  参照近代中国地图,有一个省份在中国消失了,那就是热河省,解放后它被分别并入了河北、辽宁、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而当年热河省西南地区的省界就是沿着山海关以西的长城来划分的,在靠近密云部分长城有一个叫古北口的地方,曾发生过一次抗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古北口战役。
李兆麟将军的战地婚礼(组图)
日军审问田信良 F3

  1933年1月至5月发生了著名的长城抗战,中国军队先后投入二十余万人的兵力分布在长城沿线抵抗日军入侵,参与这场战斗的主要是东北军和国民党十七军将士,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以上万人的伤亡代价,抗击了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日军近70天,使日军受到重创。长城抗战失败后,古北口的一个道士出面收敛了阵亡将士遗体,据说当年有名字的烈士遗体都被运走了。留下的是一些无名烈士,尸体很少有完整的,道士把所有战士的遗体埋在一起,一层席子,一层尸体堆起了所谓的“肉丘坟”。

  作为侵略者,岩田幸助也用相机记录了这最惨烈的战役,这里面包括日本炮兵的进攻,以及占领古北口后那种狂妄的表情。除此之外,中国军队阵亡将士的场面也被他记录下来,一幅照片中许多阵亡将士横躺竖卧于地面,不远处正有一个人在搬运尸体。另一幅照片中阵亡将士的尸体已经腐烂,就这样,他们捐躯于起伏的山脉中。
李兆麟将军的战地婚礼(组图)
古北口战役中战死的中国士兵 F3

  上面所提到的照片只是整册影集中极少的一部分,但从中足以领略当年我们承受的苦难与悲惨,对于那些至今仍不肯正视历史的人,我们不禁要愤怒地发问:这些还不够吗?本报记者闪然
李兆麟将军的战地婚礼(组图)
F3写真帖封面 本报记者 姜缘 摄

  临死前吃最后一顿饭 F3
李兆麟将军的战地婚礼(组图)
被砍下的人头悬挂在树上 F3

  抗战中的儿童不成对比的敌手(二)

  上世纪90年代,四川民间收藏家樊建川到日本去收集战时文物。樊建川一共在日本淘回了一千多本,包括日文版老画册《历史写真》、《支那事变写真》、《日支事变画册》、《北支事变画报》、《国际情报写真》等。这些照片大多是日本记者拍摄。尤其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拍摄的中国抗日战俘的图片。

  但是,60年过去了,这些在抗日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人们的命运几乎被湮没,他们的形象从来都是模糊的,或者说没有为抗战“正史”所正视,这是不公正的。正是传统观念,使他们被历史的烟尘遮盖了,使他们的命运没有被计入我们的抗战成本,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无名英雄”。现在,他们正在透过60年的历史逼视着我们。让我们记住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

  最小的抗俘

  这位小战士是已知被捕的抗日军人中年龄最小的了,当时年仅10岁!他是一位陆军二等兵!他的表情冷峻坚决,小眼瞪得溜圆,小嘴咬得梆紧,小胸脯挺得老高。

  日酋右手抚摸其头,看不清他的脸,但他歪着的头和微张的嘴,是否泄露了他的惊愕?而他的左手仍有力地握紧刀柄。

  光头

  这两位少年战士是在一个叫“大河铺”的地方作战而被捕的。从画面上的白墙青瓦以及满地稻草分析,应该是南国某地。两位战士都是光头,从这个细节可以推测这是支正规部队。打大仗之前,部队都有集中剃头的习惯。

  少年兵装备得一贫如洗,短裤虚着边,脚上着草鞋,日本兵全副披挂,皮挎包,皮靴,闪亮的长枪。一种不成比例的对比。

  从军的“三毛”

  这两个小战士是在上海附近与日军作战时被捕的。也许,他们真正具有张乐平先生笔下“三毛”的人生轨迹和遭遇。

  高一点的小战士是光头,4个口袋鼓鼓囊囊的,不知装了什么东西。矮一点的小战士戴着军帽,相信他取下帽子也会是个光头,因为他们都是“三毛”的从军兄弟。

  最小号的军装他们穿上仍然显得肥大,裸露的双腿,细、黑、瘦,没有打抖,也没有弯曲,小小的年纪,承担卫国的责任,令人唏嘘。

  这位日本侵略军指挥官叫浅间,虽然面对的是解除了武装的少年士兵,浅间仍然手把刀柄。

  他让人想到小兵张嘎

  这是在增城战斗中被捕的几位中国士兵,中间这位小战士叫季万方,他是这张照片事实上的主角,在这几位俘虏中,日本随军记者也只是点出了他的名字,还进一步说明他年仅15岁。

  季万方身上挂了一个搪瓷茶缸,这在当时是稀罕物件,说明了他的工作是类似勤务兵这样的角色。

  季万方的站姿很漂亮,让人联想到小兵张嘎。永恒的记忆依赖精彩的瞬间,精彩的瞬间造成的冲击可以保鲜永恒。

  季万方战士15岁花样年华留给时间一个雕塑般的瞬间。

  13岁就成为民族汉子

  这是昭和13年即1938年的日军画报上的图片。画面上手持红缨枪的,是在华北某地作战中,被日军真野部队俘获的地方抗日队伍。

  日本人拍摄的这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众全民皆兵、不畏强暴、宁死不屈、英勇赴义的气概。

  7人中有5人佩戴有从左肩斜下的布条,可能是抗日武装的标志,正中那位汉子的布条上依稀能辨出一个“圣”字,这应该是抗战时期兴起的民间帮会,这种枪会在华北农村盛行,例如红枪会、黄枪会、大刀会、小刀会等等。红枪会组织最为普遍和强大,主要成员多为农民,首领则多为乡绅、回乡军官等。

  日本画报的配文中指出,左边那位持红缨枪者只有13岁,13岁就成为中国战士,成为民族汉子了。据《南方人物周刊》(新闻编辑:曲兆佳)(来源:新文化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