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大师不再 “启功时代”走进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5:43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2005年6月30日,93岁高龄的大师启功,因多脏器衰竭仙逝。如果给启功一个历史定位,那就是:他标志着一个时代,他的去世意味着这个大师时代永远地走进了历史

  本刊记者/方玄昌 弓心

  浙江,桐庐,严子陵钓台。对书法感兴趣的游客,或许会注意到这里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山门头顶,“汉严子陵钓台”几个古朴大字出自赵朴初之手;山门雄浑的对联“登钓台而望心怡神旷,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则是沙孟海手书;而在钓台碑林深处,一块石碑当途而立,上书四个瘦劲的大字:子陵风骨。突兀于上山途中的这四个大字,书写者正是启功。

  这三副书法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正分别与三大书法家的书风相对应。

  更有趣的是,由于启功所书的石碑当途而立,注意率丝毫不少于山门的对联 尽管后者的位置似乎更为重要。

  沙孟海、赵朴初和启功,是中国当代书法界的三座大山。而就在世纪更替的前后数年,三位宗师相继谢世。

  启功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不仅仅是文化界的一个缺失。原因在于,启功这一代人(包括沙孟海和赵朴初)的传统学养是滋养出来的,他们被培养的方式实际上和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这一辈人相同。而后一代书画家却是出身于所谓的“科班”,是靠学校里的学科细分训练而出。

  滋养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现象,启功那辈人靠滋养成学问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再。

  在书画艺术界,启功是最后的“大家”。如果给他一个历史定位,那就是:他标志着一个时代,他的去世意味着这个时代永远地走进了历史。

  “学者枢机,书生侯伯”

  位于杭州的西泠印社被称为“百年第一名社”,聚集了书画金石界最优秀的人才,启功是最好的代表之一:无论是写作诗词、研究古文字、研究古典文学、鉴定古文物,他都达到了很高水平,正是有这样的水平,他才得以常年担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并从2002年起任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

  著名书画艺术家、教育家陈振濂为启功作了一副挽联,概括了他的一生,其中提到他是“学者枢机”即是掌握着学术核心的人。

  现在很多书画家或者学者水平很高,但大多成就只在本行里;而启功是一个能把他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的人。

  在挽联里,陈振濂的评价还有一个词“书生侯伯”。大师启功依然还是一个书生,但由于他的文化影响力太大,所以是“书生侯伯”,和“学者枢机”相对应。

  在艺术界很多晚辈看来,启功不仅是一个书画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个“人品艺术大家”。人们在他的书法中可以看到,其线条和结构很美、很干净。字如其人,他的人品同样清雅高尚。跟他交往的很多人都觉得,他谈话很风趣,富于哲理;不管对方从哪里来、是什么级别,他都一样热情,一样诚恳。这是像他那个位置的人很难做到的。忠实于民族传统

  启功生前,尽管在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圈子里还是有人对他的书法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他的字偏离自然,犯了清初书法家傅山所提倡的“宁率意勿安排”之忌。

  当然,艺术评论见仁见智,作为一家之言,不能简单地说是谁错了。更多的人认为,他的字其实很自然,它的瘦劲工整是扎扎实实练出来的。在目前这个阶段,提倡启功这种扎实书风尤其重要。

  不客气地说,现在中国整个书画界走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太多的人热衷于举办“抽象派艺术画展”、“现代书画大展”之类片面夸张“现代”的活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在艺术精神上,不同的民族风格可以相互促进,但现在的情形是,很多人在对待本土艺术的态度上已经本末倒置。

  而这种风气在启功身上未见分毫。启功先生一生忠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努力发展它,他是源于传统而发展传统,源于传统而高于传统,同时他还保护传统。这也是后人应该学习和反思的。

  书法走进功利时代?

  现阶段人们对书画艺术的推崇,是建国以来最高的,它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比如西安美术学院,若干年前招生时,一届报名的往往只有两三万人,现在报名的人数却达到十四五万,可见它在社会上的声望。

  但在受到全社会推崇的同时,书法艺术却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在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的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发展。

  启功学书法的那个时代,对书法而言是一个无利可图的时代,当时的文人学者练书法时都没有特别功利的目标,很多学书法的人自然容易做到没有功利心。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强化,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浮躁、功利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那种非功利的、希望通过书法艺术达到自己的人格完善或者审美完善的书法艺术家委实太少了。艺术与功利难以相容,因此,今后书法家的修为应该是这样的:他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名利面前不动心;能够坚守住自己,在人格修为和书法审美修为方面培养更高的一种心态惟有这样,才有希望再次出现启功那样伟大的书法家。

  沙孟海先生、赵朴初先生和启功先生这一代人,无意于名利,可是到了最后,名利全都堆到了他们面前。所以,刻意追求不如水到渠成。(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感谢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振濂先生和陕西省书画研究院院长盎然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