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感受朱家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04:19 舜网-济南日报

  文/候琪

  明朝初年,一支朱姓人家,从河北枣强辗转迁徙,在章丘明水东南方向的山坳里,定居下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历经数十代人,艰辛经营,终于繁衍成一个名叫朱家峪的村落。我去朱家峪时是初春,草木尚枯,山野寂寂,偶闻鸡鸣狗吠,寥远悠长便浸润了身心。

  走在村中绝对算得上宽阔的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上,一路寻觅着老屋虬树、清泉苍苔、断壁残垣、小桥流水……只可惜,虽有一条同石板路一样弯弯曲曲的河涧穿村而过,却没有水,只有一川乱石望断长空。泉也有,且有多眼,但都萎顿而沉默,缺少涌动的激情与活力。不过可以想像得到,倘在夏秋两季,这里一定是山青水秀的世外桃源。河涧里流水潺潺,石击白浪。井泉涌流,清泠澄澈。周围的胡山、文峰山、笔架山,则苍翠蓊郁,千百年沉静而柔情地怀抱着朱家峪。山环水绕,村子定然会气韵生动起来。倘在夏日,游人怕会把这里当作江南水乡。村南有景曰“坛井七桥”,顾名思义,有井若坛,七桥萦回是也。据闻夏秋两季,这里碧水湍流,绿树摇风,村姑们便在这里浣衣,古老的捣衣声,会悠悠地在山坳间飘荡。月朗风轻之际,神态各具的七桥,氤氲着轻纱般的水汽,村人们便会在这里歇息消凉,或者,还会诉说山外边的梦。

  朱家峪给人的印象是古老而浑朴的。这里,随处可见的石磨、石臼、石缸、古井、拴马石,以及破圮的老屋,都用风化斑驳的苍颜,招摇着自己年岁的久远。村街上,有老汉们或蹲或坐,兜售自家生产的山果土产,间有老妇村姑,看摊叫卖之外,还捻线合线,想必这山村还有纺车织机在。可惜我们已无暇去农家寻幽探秘,以飨好奇之心。村北礼门旁边,一耄耋老妇倚墙盘腿,眯眼端坐,小脚瘪嘴,土布黑衣,面前放着一小筐待售的山鸡蛋……其情其景,活脱脱一幅百年老照片的“真实再现”。

  平心而论,就民居建筑而言,朱家峪远逊于周庄、乌镇、西递等等江南名镇以及徽商、晋商苦心经营、聚族而居的村落。一个北方贫瘠的山村,是无法与物华天宝、文人荟萃的江南水乡相比,也无法与肇始中国近现代商业,尔后衣锦还乡大兴土木的徽商晋商们相比的。然而,贫瘠的朱家峪自有其魅力在。古朴之外,你还能感受到那种筚路蓝缕、戮力以共的坚忍和谐与传承不已、绵绵不绝的文教传统。可以想见,山村中的石砌双轨古道,包括“康熙立交桥”在内的30余座石桥,20余口井泉,2座学堂,以及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朱氏家祠等公用设施,对于古时的朱家峪来说,是何等浩大的工程,这需要耗用贫瘠山村多大的人力物力,又需要全村人多少年同心协力,方能完成啊!

  阵风掠过,几只灰喜鹊在古槐枝头啼叫,古槐苍颜虬枝,戟指蓝天。

  朱家峪有两座学堂,大约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如今均完好无损,青砖灰瓦,古朴庄重。村北高台地上三进院落的宅院是村小学,那是山村最气派的建筑。位于村子中部的二层楼房是女子学堂,据说,这里是山东最早的女子学堂之一。村中的朱氏家祠,则奉南宋大儒朱熹为远祖,且朱氏一脉也确能恪守朱夫子“耕读传家”的遗训,勤勉力田,浑朴和睦,尊师重教,代代传承,终至这远山陋野中考出了举人进士。如今,进士府第依然不失儒雅气派,肃立村中,尽管,它已显苍老。

  朱家峪的书卷气是充盈饱满的,文脉传承中涵养的内在气度外,连山水风物似乎都透着文雅。这里有门曰礼门,有阁曰文昌,有楼曰魁星,有山曰文峰,曰笔架,足见了朱家峪人对文教的尊崇与坚守。

  也许,朱家峪的先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们修建的楼阁庙宇、石桥古道、学堂家祠……星移斗转到二十一世纪,竟会让朱家峪一朝成为江北古村落标本而闻名于世,惹得游人纷至沓来。也许,贫瘠闭塞如朱家峪,本无可能像那些江南名镇一样让人心向往之,然而,它却创造了令人惊异的奇迹。个中缘由,只要你踏进这个山村,它自会向你解说——温文尔雅地。

  举目四顾,我竟突发异想:在这里呆久了,怕会产生书香满襟的感觉吧!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