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郑和成为一种象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05:2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仁和

  28年七下西洋的壮举,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9万里波澜壮阔的远航,郑和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600年斗转星移,许多细节都已隐没在历史之中,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异国他乡,仍然能

找到当年长驶远驾的郑和的身影。如今,关于郑和的研究和纪念在世界掀起了波澜。

  说到郑和的文化贡献,很多人都会想到那支船队沿途撒下的文化种子,也会满怀敬意地说,600年前的浩荡征帆是如何定格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丰碑。然而,在郑和云帆高张的航行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精髓和“礼”的精神境界。

  因此,人们回望600年前的那次伟大远航,并非为了追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荣耀,更是怀想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国际交往中的一种历史传统,追忆在这一伟大的远航中不同文化相互走近的可贵姿态。在郑和携带的永乐帝国书中,明确写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面对周边国家的冲突动荡,强大的大明王朝想到的是“和平使者”,而不是武力霸权。之所以派出“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的郑和率万人舟师,七下西洋,不仅是“示中国富强”,更是要传播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文化理想,展示和平发展思路,宣讲“共享太平之福”的天朝理念。正是因为将远征的目的定为“宣德化而柔远人”,才能在“以德睦邻”、“厚往薄来”的理念下,创造出一种“中外通和,万国来朝,四海一家,共享太平”的崭新外交局面。

  今天,当人们一次次为当年那次远航给沿途带去的和平与文明所震撼时,这些文明与友谊的种子,依然生生不息。郑和所到的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仍在深情地纪念着郑和,中国文化的点滴遗存在经历600年后依然绽放着美丽。这一切,让“郑和下西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所体现的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和七下西洋,早已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寄托着中国人的回忆与荣光,也寄托着人们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想象与期望。责任编辑:任远飞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