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有口难辩的余秋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08:30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兰草

  近来,围绕由余秋雨担纲总编的一套中学教材,因将《贾平凹的书法》收入其中褒贬不一,论辩双方斯文扫地,摆出一副街头对骂的架势。有人甚至推断,余秋雨此举是“文化腐败”,是“投桃报李,互相吹捧”,等等。

  后来,一位当事人出面澄清,当初,出版社的确特地派人到上海恳请余秋雨出任总编,编写前,曾邀请余秋雨同编写人员沟通,“但余因事务繁杂,最终‘缘吝一面’”;正式编写时,从体例到内容基本是编写人员“自由裁定”,“没有同余磋商”;丛书编成后,全书长达180万字,“估计余秋雨也是粗粗浏览,具体的文章大概无暇看顾”。至此,闹得沸沸扬扬的教材事件算是真相大白,所谓余贾二人“投桃报李,互相吹捧”云云,纯属空穴来风。

  但令人奇怪,作为“直接受害者”,余秋雨和贾平凹吃了“冤枉官司”,却一直保持沉默。有人认为,贾平凹性格孤僻、低调、木讷、不善言辞,而且三年来一直在干他的正事———写长篇新著《秦腔》,至于自己的书法水准如何,是否入选教材,“与他实在不大相干”。更何况,你骂得再凶,说不定相当于免费广告,其“智性书写”照样一字难求,他何苦要趟浑水,卷进那种是是非非?

  那么余秋雨呢?早先,他的“文化散文”走红时,有人盯住书中错别字、常识性错误之类“硬伤”,没完没了地“咬文嚼字”,一开始他尚能泰然处之,后来可能真的被“咬”痛了,终于失去耐心,来个反戈一击,着实让那几个人领教了余先生的厉害:不仅笔下功夫了得,而且是口若悬河、舌如利刃。可见对于“流言蜚语”,他已经确立了针锋相对、决不手软的应对原则。如今,由他担任总编的教材成了“众矢之的”,遭受不白之冤,站出来讨个公道应在情理之中,但他为何却一反常态,超然物外呢?

  以笔者愚见,余先生所介意的,不是贾平凹书法作品入选教材是否“腐败”,而是另有“隐忧”。当初,出版社聘请余秋雨为总编,负责“编排宗旨、体例及序言撰写等事宜”,是看中了他的名声以及“学养和号召力”。总编,顾名思义,是编辑工作中“拿总”的要人。按照常识,不折不扣地履行总编之职,“学养”更为重要,“号召力”应当建立在“学养”之上,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尤其应该拍板定案,一言九鼎才是。然而,正如那位“当事人”有意无意透露的那样,出版方只在销售环节用上了他的“号召力”,而没有在编辑环节用上他的“学养”———从编辑到定稿,余秋雨徒有总编之名,却不尽总编之职。

  问题是,余秋雨名不副实,偏偏遇上些喜欢较真的人,要来个循名责实。面对潮水般的责难,余先生不便拍着胸脯承担责任,因为他的确不是入选贾氏书法的“始作俑者”;然而,他也不能推卸责任,因为他是丛书总编,白纸黑字,赫然在目,大概还有合同为证。如今,顾问不问,理事不理,董事不懂之类,是一种格外理亏、频遭诟病的“怪现状”,如果余先生声明本人从未介入编辑事宜,岂不等于承认自己也未能免俗,闹出个“总编不编”,岂不承认对出版社和读者不负责任?既然有越抹越黑的可能性,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少说为佳,心字头上一把刀———还是忍了吧。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