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威胁”源自嫉妒(一己之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08:32 环球时报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最近“中国经济威胁论”呈扩展之势。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中国威胁论”也曾喧嚣一时。但那时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其臆断性强于现实性。

  目前的“中国经济威胁论”却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制造”的商品铺天盖地般

包围全球市场,将夺走其他国家数以千万计的就业机会;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费国,导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向世界各地,运用国家的资金、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与当地企业和居民进行不公平竞争;中国不仅在国内不尊重、不保护知识产权,还将侵权商品出口国外,给各国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这些言论又很有煽动性,因为当前的形势和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似乎“验证”了他们的说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出口大幅增长,特别是纺织品增长更快。中国原油消费和加工能力大增,进口量持续增加,制造业的扩大则促进了原材料进口。中国企业开始稳步走向世界,在当地建厂、合资、并购等对外合作增加。

  然而,持“威胁论”者却对事情的另一面视而不见:中国在出口大增的同时,进口也在大幅增长。事实上,中国去年总的贸易顺差不到320亿美元,与11500亿美元的贸易总额相比并不算多,且增幅不大。中国每年进口额在5000亿美元左右,同样给世界各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纺织业是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优势行业,

  可在一些劣势行业,中国也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在能源问题上,中国既是第二大消费国,也是第二大生产国,进口石油占中国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仍然很低。而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均消费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不多。许多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转到中国,中国进口的原材料被加工后出口国外,最终并未被中国消费。至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则更不值得大惊小怪:看一看,在中国有多少外国企业?

  说到底,并不是中国真的威胁了谁,而是中国本身的发展和强大让一些人不舒服。制造“中国经济威胁”,这种心理与其说是源于恐惧,不如说是源于嫉妒。

  (作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

  《环球时报》 (2005年07月13日 第十一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