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东海域渔民自发送垃圾上岸(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14:24 海峡网-厦门晚报
  9位养殖户发起成立渔排协会清运废弃物,但运作困难
东海域渔民自发送垃圾上岸(图)

  这些垃圾送上岸,要花不少钱,许多养殖户表示无力支付。 刘艺兵 摄

  鳄鱼屿周边,是厦门东海域最大的养殖区,在鳄鱼屿和刘五店之间的狭长海面上,密布着250多个渔排,网箱数量超过2万个,每年从这里产出的石斑鱼达3000多吨,产值达3亿元。

  这片养殖区所占的海域面积接近11平方公里。6月26日,这里的9位养殖户发起成立翔安区东海域渔排协会,这个尚待审批协会的职责就是:将渔排上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收集起来运上岸。

  渔排养殖户自发组织让垃圾上岸,这在厦门海域的养殖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每天数吨死鱼丢海里

  鳄鱼屿周边的养殖业起于1994年,养殖户基本上是马巷镇琼头村的村民,西海域整治之后,不少西海域的养殖户转移到这片海域来,养殖业急剧膨胀。

  据统计,在养殖区常年生活生产的人口有1500多人。以每人每天产1公斤垃圾计算,这里每天就有1.5吨垃圾直接扔进海里。其中,单塑料袋就有1万多个。

  高温时节,养殖区内会产生大量死鱼,数量达每天3—5吨。这些死鱼如不及时处理,不但会产生腥臭气味,污染环境,还会产生病菌,影响海区内的鱼类,甚至殃及整个海域内的生物。

  据介绍,前几年养殖区内鱼的成活率约有七八成,由于养殖环境恶化,现在的成活率降到只有二三成。

  在这种状况下,林建队、林水电、林文驴等养殖户发起了成立渔排协会的倡议,他们在给全体养殖户的倡议书中呼吁:改变一切危害环境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乱扔倒垃圾,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物品。他们提出,不能让东海域步西海域的后尘。

  他们的这一倡议得到了多数养殖户的响应,200多养殖户签名表示支持,并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推选出52位代表,并从这些代表中选出19位理事和9名常务理事。

  垃圾上岸没钱没地

  林文驴介绍说,他们要求每个渔排都设置两个垃圾容器,一个放生活垃圾,一个放从网箱捞上来的死鱼。

  他们雇请3条小木船和6名工人,负责整个养殖区的垃圾收集和打捞工作,小木船定时到每个渔排收集垃圾,并随时打捞养殖区内的漂浮垃圾。装满后,运往刘五店码头,再转运到雇来的车上,车子将这些垃圾运往填埋地点。

  让养殖户们头痛的是,垃圾上岸后,并没有一个好去处。因为翔安区没有垃圾填埋场,他们只好将死鱼和垃圾运到岸上的果林里。他们说,如果果林不让倒这些垃圾的话,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还有一个让他们头痛的问题是,让垃圾上岸需要雇船、雇人、雇车,每个月至少要2万多元,这些费用向养殖户收取的话,他们没有收费依据。还有,不少养殖户不愿交钱,有人甚至说,要我签字可以,如果要收钱,那我就将垃圾和死鱼直接丢到海里,不用你们收。

  愿意出钱的养殖户只有不到四成。

  9位发起人只好自己先垫钱让垃圾上岸工作开展起来,他们每人先拿出三四千元。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同乡企业——洋江蚝油公司的支持,这家公司资助了他们一笔启动经费。

  不过,这项工作毕竟开展起来了,半个多月来,养殖区的环境焕然一新。

  民盟:建垃圾收运体系

  昨天和记者同行的,有民盟厦门市委调研部和市环卫处海上环卫站的工作人员。

  市市容环卫处副处长张金野说,要改善厦门海域的环境卫生,很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让渔排、船只上的垃圾上岸。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措施一直得不到实行。

  他说,我市的海上环卫力量十分有限,目前只能保证厦鼓海峡、厦大白城至九龙江口一带的海域卫生。东海域,包括鳄鱼屿这一带的养殖区,基本上还是空白。养殖户自发组织起来让垃圾上岸,这种做法不仅改善了他们的养殖环境,也为厦门海域的环境卫生做出了贡献,他们有困难,政府应该加以扶持和鼓励。

  民盟厦门市委会调研部部长杜亮认为,政府应该尽快建立东海域海上垃圾收运管理体系,把这片养殖区作为试点。他建议尽快建设一个可以处理动物尸体的卫生处理厂,让上岸的死鱼得到有效处理;要尽快在刘五店建设一座环卫码头,让东海域的垃圾就近从这里转运。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让这片养殖区自发的垃圾上岸做法维持下去。他建议帮助渔排上的养殖户配置垃圾容器;市、区有关部门给养殖区配备船只;给垃圾收运人员一定的补贴。记者徐雁宁通讯员 刘艺兵(厦门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