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别了,江南秀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15:08 今晚报

  九日早晨,国文打来电话,告诉我老陆走了。真是人的命运无常,今年春节我还和文夫通电话时,他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还能从他的语音中,听到一种与友人通话时的兴奋。他说:“我只是行路有些困难,这是哮喘的后遗症,你放心吧,能闯过风雨年代的人,都不是懦弱的人。”说完这几句生命自白之后,他没有忘记对我进行规劝:“你要少吸烟,少喝酒——更不要玩命地敲打电脑键盘了。”不过半年光景,文夫沙哑的声音犹在耳边回荡,他竟然悄然而去了。

  多年来,我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只要是友人出了什么不幸,我总要拿出相册,翻看友人昔日的形影。文夫噩耗传来之后,我从一堆相册中,找了很久才从业已发黄的相册中,找到了曾经一起经历的往事。第一张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初,我们的背后是飞流直下的长白山瀑布。那是我和他以及张弦应吉林之邀,一起登长白山天池时留下的形影。由于形影的再现,一幕幕的往事立刻涌入心扉。记得,当汽车沿S形山路向天池盘旋而上时,文夫突然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弃车爬山如何?”司机当即告知我们,去天池只有这一条路,意思是我们不能舍车而自行浪漫;但文夫告知司机和与我们一起上山的陪同老黄:“你们可能还不太知道,我们仨可都是劳动大学毕业的,几年来爬格子爬得肌肉萎缩,让我们表现一回如何?”此提议立刻得到我俩的响应,弄得老黄进退两难。最后,只好让司机先把汽车开上天池,他陪同我们一起爬山。这就是80年代的陆文夫。

  至今我还记得爬山时的惊魂:没有路的山非常难爬自不必说,更为让人揪心的是,前行者脚下踩下来的石头,不断向后行者的身边滾落。每一次石头滾落下来,不仅让人发出惊呼,长白群山都随之发出合鸣。当我们爬上天池时,人人大汗淋漓,只好脱去衣衫裸胸而立——但天池气温较低,我们只好把湿淋淋的衣衫拧干,重新披在身上。就是在这天池之畔,文夫对我述说了他的一件往事:1964年他在下放的劳动改造中,由于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的极度悲哀,曾产生过自杀念头。他曾先后两次登上那儿的一座高高的古塔(记忆中这座塔名叫灵谷塔),他一层层地爬到塔顶的时候,见天那么蓝,地是那么的绿,感到自己轻生,愧对生养他的中国的苍天大地。在咀嚼苦咸的泪水中,他觉得他不能走,还要卑微地活下去。

  在我过去的认知里,文夫是个十分乐观的人,我与他结识于1956年全国第一届青年创作会议,当时我和他互赠了处女作,他赠我他的小说集《荣誉》,我赠他我的小说集《七月雨》。记得,善饮的刘绍棠与我拉着他在正义路附近的一个餐馆喝酒的时候,因为文夫的形象沉静儒雅,我在热酒烧膛之际,信口给他起了个“江南秀士”的绰号。但是我确实不知当时笑得那么灿烂的文夫,在那困顿年代的人生的驿站,也曾留下轻生的悲怆印记——不仅我不知道,也是他众多文坛友人们所不知道的。之所以将此事写在为他送行的祭文当中,意在说明虽然他外表温儒,内在深藏着探求真理的执著。

  另一张合影,是在辽宁锦州笔架山前的海边。照片上文夫高高地站在中间,一边站着我,另一边站着张洁。我们三个因何去的锦州,我已无从忆起,但是文夫面对笔架山,见景生情的一番幽默,我却没有忘怀。他说:“这是给中国文人提示,笔高才能神远。”张洁开文夫的玩笑说:“笔那么大,拿得动吗?”文夫明知张洁是一句笑谈,但还是认真地答曰:“古文中不是有‘如椽大笔’一说吗,意思不外是警示文化人,不要脏了手里的笔,干些营蝇狗茍之事,要人文合一。笔下流出的墨痕,一定要是自己的心声。”见文夫如此认真,我给他俩的谈话,做结论说:“那就让我们对笔架山明誓吧,我们三个谁写了违心之文,就让他死后上不了天堂,而下十八层地狱。”

  如今,文夫当真走了。回眸文夫留下的文字,大都是拧干了水分的硬货,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很难的。从1956年的《小巷深处》算起,直到《围墙》《清高》《美食家》以及长篇小说《人之窝》……表象上看起来,文夫留下的作品不是太多,但他的作品篇篇圆润,掷地有声;这是那些多卷体的官样“文集”,远远不能比拟的。前几年,我曾去过文夫的家里做客,他家的小楼就在苏州河畔,站在小楼之上,可以鸟瞰院外的河和舟。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人,姑苏地域文化的投影,溢满文夫作品的字里行间。因而文夫的文字,犹如苏州园林般有滋有味,也就不足为奇了。祭文至此,我还需要特别申明一点:文夫逝世这几天,报刊和网上不断提及文夫《美食家》,我不太同意把文夫的遗作,只囹圄于《美食家》的帏阁之中,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精雕细刻——绣出了苏州园林般的绝美意境,切不可挂一漏万。此外,不能忘却的一笔是,文夫是个有中国良心的作家,就像他在笔架山前的自白一样,他的一生中没有留下一丝营蝇狗苟之肮脏,在文坛的过去和人文分离成了时尚的今天,文夫都做到了无愧于心!因而他去的地方,是天穹之上的天堂。

  今天是2005年7月13日,苏州百姓正为文夫远去送行。远在京城的友人,不能前往苏州,仅以此一纸悲情悼文,送文坛的“江南秀士”上路……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