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闻记者就是要“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20:52 人民网

  这本小册子收集的短文章,是《人民日报》科教版的同志们在紧张的编辑过程中“挤”出来的。

  几位青年同志,综览当天拟发的新闻稿件,“选出一篇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加以分析、评论。先是“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敲定了主题和标题,推定一人执笔。大抵午夜脱稿付排,所以取谐音用了“叶伴”的集体笔名。

  “挤”,应该是新闻工作正常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我们报纸上的文字,有的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反复推敲,精雕细刻而后成,那是少数;多数是倚马成文,也就是“挤”出来的。我国新闻工作一大痼疾是时效差,因此对症下药,应该提倡“挤”的精神和做法。

  当然,“挤”,不容易。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缺乏厚博的积累,临阵很难“挤”得出,更不可能“挤”得好。

  需要哪些准备和积累呢?据我看,依次为理论素养、知识特别是文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要求三者都精到,穷毕生精力或不可得。争取尽可能懂得多些,运用熟练些,经过艰苦拼搏,在当前越来越好的条件下,应该可以办到。近几十年,韬奋、长江这样的优秀记者、编辑出现很少,我看除了某些客观条件外,主要在于新闻工作者的上述三条件,特别是理论素养不足。不少新闻工作者上阵之初,生气勃勃,很快作出某些成绩,以后苦于难以提高,甚至长期停止不前,主要原因在此。

  不少六十多岁年纪、四十多年新闻工龄的同志,深感虽有不少实践经验,总的说思想水平、工作水平未能同步提高,关键也是长期忽视或者没有抓紧理论学习。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现在可说真正认识,但是为时已晚了。深愿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们早日接受我们的教训。

  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有武器,判断是非有标准,在“挤”短文章时特别明显。扎准了,“一针见血”,道理明白,文字简练,出手也快。三针五针而后见血,结果就大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里收集的短文章很值得一读。

  1986年

  摘自《李庄文集》

  作者:李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