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摭拾民族记忆——《山西抗战口述史》采写之前前后后(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03:25 山西日报
摭拾民族记忆——《山西抗战口述史》采写之前前后后(组图)
摭拾民族记忆——《山西抗战口述史》采写之前前后后(组图)
摭拾民族记忆——《山西抗战口述史》采写之前前后后(组图)
摭拾民族记忆——《山西抗战口述史》采写之前前后后(组图)
摭拾民族记忆——《山西抗战口述史》采写之前前后后(组图)
摭拾民族记忆——《山西抗战口述史》采写之前前后后(组图)
摭拾民族记忆——《山西抗战口述史》采写之前前后后(组图)
  六十年,一个甲子。历史走过一甲子,全国各地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活动不断掀起新高潮。而作为华北抗战的前沿和主战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的山西,又当如何纪念和留存这段历史?

  为了纪念历史,还原历史,铭记历史,省社会科学院《山西抗战口述史》课题组的十几位成员,寻访了一大批60年前曾亲历、亲闻、亲见抗战的老村民、老战士、老民兵、老妇救、老医卫、老教育、老干部,以口述史这种独特的载体重现当年山西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宏大画卷。目前,课题组的同志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工作,进入编撰成书的最后冲刺。

  有效载体细寻觅

  2004年8月,李长春同志来山西视察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民族的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省社科院领导班子与科研人员及时抓住“弘扬太行精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个契机,以山西抗战为切入点,发挥历史研究所在区域史研究尤其是山西抗战史领域的优势,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再塑优势品牌。

  要突破,要创新,关键是寻找一个恰当的载体。2004年夏秋之交,历史所的研究人员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做一个有关山西抗战口述史课题的构想。建议得到了院党组的充分肯定和省委领导的支持。社科院很快成立了以历史研究所所长孙丽萍为组长,高春平、雒春普、刘晓丽、陈旭清等四同志为副组长的15人课题组,开展此项工作。他们充分发挥口述史在纪实性、可读性、研究性等几方面的独特作用,使得事情记载大众化;史实记载的细节化,历史呈现出全方位多色彩的立体性。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寻访抗战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经历、不同职业的老人群体,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次机会。历史既然给了他们这难得的机会,就一定要做好抢救工作,为这个时代留下踪迹,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文字。所以在记述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论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不论是欢乐的还是痛苦的,课题组始终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采写,坚持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立体的多面的,而不是单层的平面。

  历尽艰辛寻访路

  《山西抗战口述史》立意深远,构想独特,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和想象的阶段,要把这个构想变为现实,才能真正展现其中的价值。经过一系列可行性论证,《山西抗战口述史》于2004年10月底正式立项。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本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艰辛繁难的集体攻关。

  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协作攻关的课题,为了使口述史的采写活动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在队伍的组成上,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青年研究人员为主体,另外吸收了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长治学院的几位专业研究人员参加调研。采访之前,进行了主访人培训和应对问题研讨,对课题宗旨、访谈内容、提问技巧、注意事项、实施步骤进行了规范化演示,制定了采访计划草案,配备了数码相机和录音笔这些采访器材,以求达到项目实施的统一性,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

  要使这部口述史真正达到还原历史、重现历史的目标,实地采访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从2004年11月初到2005年3月底,课题组走访调查了全省119个市、县(区),每个区域选取四到五个点,每个点调查采访三四位75岁以上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抗战时期的老人,共走访了1500多名老人,集中反映了抗战时期沦陷区、根据地、拉锯区的基本情况,对于一些典型的区域进行重点调查,力求资料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调查访问采用录音、拍照、记事等形式,强调当事人的亲历、亲见、亲闻,通过被访谈者个体的经历来容纳、展现具体的、多样的历史层面,以散点记忆聚合成一部民众的集体记忆。

  在走访过程中,研究人员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其中的酸甜苦辣外人无法知晓。为了及时完成采访任务,他们不顾寒冬腊月里的山路崎岖,在多雪多山多危险的乡村小路上不停奔波,采集记忆。他们的大部分采访时间是在三月里度过的。由于交通不便,有时甚至在凌晨三四时起来摸黑赶路,甚至足步远行。最冷的时候采访中难以持笔,采访人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上,保暖衣、毛衣、棉衣、羽绒服集于一身,还到现场去问询。课题组的工作,得到全省范围内大多数宣传和党史部门的有效配合,课题组同志的敬业精神,也感动着采访地的干部和群众。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不同地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走到了一起,共同挖掘、共同回忆、共同书写这一段灾难与痛苦、抗争与奋斗的艰苦岁月。

  客观公正精雕琢

  一部成功的口述史,除了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事无巨细的史料收集,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收集的史料整理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一般情况下,口述史的原始访谈记录资料比较杂乱,有的根本不具学术性和逻辑性,还需要进行修正、拼接、编辑等。课题组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地投入资料的整理和加工工作中。课题组忠实于口述记录的原则,除了明显的人名、地名、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错误进行修正外,主访者只能在理顺文法、调理逻辑结构等“技术”层面上进行整理加工。主访人不能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口述记录以外的实质性内容,当然也不能删除口述记录中的实质性内容,哪怕受访者的陈述有悖常理、观点离奇、述说怪异、用词生僻,一般情况下都予以保留,以便最大限度地完整客观地保留原始信息,展现讲述者的特性与地方特色。在严格遵循口述史的基本操作要求的同时,他们还借鉴和应用社会学、人类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必要时对口述的内容注释说明,并适当加注文献资料进行印证。通过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进行印证,对一些模糊口音、疑难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与受访者反复订正,力求保证口述史操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从2005年4月底到6月底,课题组成员对采集内容进行了精细梳理和整理加工。从原始资料的410多万字压缩、整理、加工为基本成型的100多万字,经历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几次筛选过滤,然后整理提炼成即将出版的融学术性、可读性、真实性为一体的百万字的《山西抗战口述史》一部三卷的著作。“谁终将声震蓝天,必长久深自缄默”。《山西抗战口述史》的片断精华在媒体一经亮相,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这是一份献给抗战胜利60周年的厚礼,用集体的记忆去证明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和平的意义所在,对于日本歪曲历史是一个正面的有力回击,必将起到正视听的作用。课题组的成员们本着平和的心态,平实的作风去对待自己的采访对象和所做的课题,遵循“历史是人民的历史”的原则,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它的可读性,丰富和湿润了陈旧空洞的一些历史说教,必将成为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本报记者王早霞(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张清兰)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