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06:5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讯记者王平报道: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从政府到民间,对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已梳理90%以上省份民间文化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经常呈现难以调和的状态,有识之士指

出,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若失去世代相传的文化根基,最终将失去自我。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亦表明,建立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对国家、民族和个人都至关重要。

  中国拥有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他们往往地处偏远却魅力独具,在现代化大潮面前,不少珍贵的文化正在演变成历史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模糊,甚至在消失,如不加紧抢救、保护,就是对历史的犯罪,对文化遗产的犯罪。”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对全国90%以上省份的民间文化作了一次全面盘点和梳理。两年的田野考察发现,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触目皆是,历史遗存中保留大量的历史记忆亟待挖掘,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艺传承人更是需要及时抢救。

  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为世人保留一份家底。

  重点文化遗产得到法律保护

  阻止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水土流失”,业已成为民间与政府的共识。

  目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取得初步成功,不但形成了史料性质的文本总结,还激活了许多地方文化的活力,让中央及地方政府重新认识了一些民间文化的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制订了多项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通过全方位的行动进行落实。在《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都有关于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规定。

  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一些重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比如,布达拉宫、塔尔寺等一批著名建筑得到了妥善的维修和保护;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目前已记录了300多部,总计有6000多盒磁带,约为5000多小时。

  提升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能力

  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正在实施多个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比如“万里边疆文化长廊”、“村村通”和“西新工程”等。今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在已经通电的行政村基本实现通广播电视。通过这些项目,民族地区将大大提升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能力。

  此外,中国通过增加设立少数民族艺术院校和专业,让少数民族艺术能够通过高等教育得以延续传承。在国务院和各民族地区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机构,让少数民族语的书籍影像制品得以更好的生产和流通。各级政府还举办各种大型少数民族文艺及评奖活动,鼓励少数民族文艺走入大众视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16日 第一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