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日本突破政治僵局密钥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07:0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姚文礼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高洪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樊勇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晓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60年,日本经济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但是,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没有卸下自己的历史包袱,“政治大国”的梦想仍然难以实现,原因何在?为此,我们特邀4位日本问题专家,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见解。

  问:一段时期“政冷经热”几乎成为中日关系代名词。前些时候,日本媒体又大力炒作调换驻华大使这件事。作为亚洲乃至世界格局中重要的一环,您认为日中关系会如何发展?

  姚:“政冷经热”现象源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首先它是两国国家战略碰撞的结果。中国的经济大国化趋势与日本的政治大国化趋势日趋明显,两国相互间的战略猜疑和竞争意识增强,两国国家利益的碰撞、民族心理的竞争以及国民心态的调整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其二是日本国内政治演变的结果。其表现之一便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向后看”,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违背对中国作出庄严承诺的事情屡有发生,所有这些必然引起中日间“政冷”。第三、中日经济互补性强,加上地理优势促成经贸合作良好势头的出现。

  樊:调换驻华大使,虽然被日本外务省否认,但无风不起浪。按一部分日本媒体的说法,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信号,意味着中日关系不再具有特殊性。现在,中国仅仅是日本众多外交对象国之一,不是“中国通”也能胜任驻华大使之职。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小泉内阁一直在刻意宣扬的“有啥说啥,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的对华外交理念,但是小泉这种对华外交理念在日本领导集团中究竟有多大市场还需观察。改变“政冷经热”状况才是大多数日本人所希望的。

  周: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言行一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当前中日关系“政冷”症结所在。“解铃还需系铃人”,打破中日政治僵局的钥匙在日本政府手里。只要小泉政府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勇于正视历史,并言行一致地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中日关系是有可能在对话与磋商中向着理性健康方向发展的。从长远看,最终决定中日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力量是两国人民,即使小泉政府坚持不改变目前做法,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的愿望也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问:北方四岛、独岛(竹岛)等领土之争以及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一直“作梗”着日本与邻国的关系,您认为日本有可能在短期改善这些问题吗?

  姚:历史问题是指近代以来日本殖民侵略所遗留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由双方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评价上的差距所造成的,如历史教科书问题、部分日本政治家发表否定战争罪行的言论、日本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问题等。历史问题的根源在于日本战后民主改革不彻底以及缺乏正确的历史教育所致,冷战之后日本政治右倾化步伐加快,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在历史问题上的认识差异和感情上的对立。

  高:日本与邻国关系紧张源于今天的政治家迫不及待地要“卸掉历史包袱”。然而,恰恰是企图用掩盖侵略历史来争取“普通国家”的做法,激起了曾遭受侵略战争祸患的邻国的愤懑,一次又一次地使历史问题凸显出来。目前,情况并不乐观,因为处于日本政坛主导地位的战略派政治家仍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在解决岛屿的领土问题和东海划界问题上不尊重历史事实,不断遭到邻国的批评。只要日本的主流派政治家继续强硬外交路线,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就很难得到质的改善。

  樊:大部分领土争端是和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日本不在历史问题上作真正反省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弭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的。从日本的国内政治力量对比来看,在短时期内改变这一状况的条件还不具备。其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坛的保守化倾向日益发展。一些政治家利用年轻人不了解历史的弱点,大做文章,把自己打扮成民族斗士,以期捞取政治资本。因此,在针锋相对揭露这些人的同时更要做好争取日本人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工作。这不仅是一个长期且需要高超艺术的工作。

  问:日美同盟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日本二战后几十年来外交政策的基轴。小泉政府上台后,日美关系更加热乎。您怎样理解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角色?

  高:长期以来,日本外交的“两个轮子”是“日美同盟为基轴、联合国舞台为中心”,但小泉政府的侧重点偏向强化日美同盟。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日美同盟中的日本已经不再是冷战时期单纯“搭美国的安全便车”,日本有明确的战略指向,即争取亚洲主导权。简言之,日美同盟正在从过去的“父子关系”转变为“兄弟关系”。美国维持世界霸权需要日本这个小兄弟的帮衬,但从长远看,日本真的坐大了,也可能出现“兄弟阋墙”的局面。

  樊:日美同盟的内涵向来是同国际政治的变化连在一起的。有人认为,如果说冷战时期的日美同盟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的话,现今的日美同盟则是日本日益“英国化”的工具。“与强者为伍”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基本国策,为伍是手段,争强才是目的。战后,日本经济因美国的扶持而出现10

  年高速增长奇迹,也因美国导演的日元升值而陷于10年徘徊之中。对此,日本人是感恩还是愤恨有谁能说得清?日美同盟也然,交织在爱与恨之中。

  周:总体上看,日美同盟不过是一种极不对称的非均衡同盟关系。在这个同盟中,美国居主导地位,是盟主;日本则处于追随者的位置,是附庸。事实上,日本国内确实有不乏借日美同盟“狐假虎威”实现政治大国图谋的考虑。今年初日美“2+2”双防长和双外长会议的声明对此作了最“深刻”的诠释。

  问:日本的政治大国梦虽然越来越强烈,但其“入常”却一波三折。您认为这折射出怎样的一种对日国际关系格局?

  姚:一个主权国家,要想成为政治大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影响,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其目的必须明确,其手段必须光明正大。日本的一些做法却非常令人费解难于接受。此外,日本在外交上采取远交近攻的战术,作为一个亚洲国家对本地区的安全事务及经济一体化不热心,急于充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此种做法无法赢得邻国的理解与支持,妄图成为世界大国的目的也难于实现。

  高:“入常”一波三折自然有日本政治家试图“绕过中国”搞“强行突破”未果造成的被动,也反映出今天的国际格局中,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利益表达上分疏离合的多元局面。美国以单独支持日本破解四国集团的捆绑战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立场观点,其他大国间的政治角逐,都使日本在“入常”问题上的努力受阻。日本想在风秘云诡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纵横捭阖,首先要认清大国政治中的“损益平衡点”,否则一厢情愿的“强行突破”很可能使长久以来的“入常梦”化为“黄粱梦”。

  周:日本小泉政府坚持一系列错误的言行,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引起了亚洲主要邻国的不安,妨碍亚洲各国在地区问题上的合作,阻碍东亚一体化的进程,日本不可能获得亚洲国家的信任,亚洲国家也不可能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日本小泉政府的错误言行,制约了日本实现“入常”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16日 第五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