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扶贫不养懒汉(唠唠农家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05: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郑有义

  在基层农村,有两个农民让我感慨不已。

  一次春节前去海青乡走访贫困户,只见40多座砖瓦房中,惹眼地立着一个土坯房。近前一看,那是一个歪歪斜斜的小窝棚,房山用木头支着,房顶是一大块油毡纸挡着一个窟窿

,窗户是老塑料布上缝着新塑料布。走进屋里,锅底的黑水中泡着4只“豁牙露齿”的碗。乡党委书记介绍说,这户人家是这村里最穷也最出名的,整天游手好闲不干活,给他的救济粮自己从来不去背,村干部只好送。而且还得一天送一次,不敢一起给了他,上午给他下午他就能拿去换酒喝。第二年开春,村支部凑钱帮他盖了两间新房,党员和村里人都来帮工,他却在旁边游游逛逛“卖呆儿”,把大伙都气走了。

  另一次是在县里最贫困的七撮乡,看到一贫困户男主人得了臁疮腿,三年下不了地,两个孩子失学,地也撂荒了,还拉了3000多元的“饥荒”。在县医院、民政局和乡里各负其责的一次性帮扶下,这个农民腿好了,能下地干活了,不仅把地又侍弄好了,还养了几头牛,很快还了“饥荒”,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这两个贫困户,同样接受了扶贫,精神状态不同,结果迥然不同。

  农民的说法更直接:“扶贫不能扶懒汉”。

  应该说,农民的贫困源于经济上的落后,但是战胜贫困确实并不是光靠金钱和物质就能完成的。在长期贫困的农村,许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地方是缺粮、缺水、缺钱,可你感受最强烈的,是精神的贫乏和困倦。有的农民宁可蹲在墙根晒太阳而悠悠然,有人可以成天成宿点灯熬油打“一毛钱”的小麻将而精力旺盛,让他们下点苦力寻找个致富门路,却叫苦不迭。

  虽然,这样精神贫困的懒汉在农村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扶贫效率的影响却很大,在农民中产生的负作用更不可低估。显而易见,当贫困农民面临的是精神的贫困时,纯物质的扶贫就失去了本来意义,各级政府的扶贫力度越大,投入越多,贫困者的依赖性反而越强,甚至把扶贫完全看作是政府的事而与自己无关。政府给钱就要,用完再要,躺在政府的扶贫物资上过日子,这种扶贫中的非良性循环应该引起注意。

  当前,加强精神扶贫,不仅对少数的懒汉,就整个贫困农村而言,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可真正操作起来,关键是如何解决“精神贫困”,变“要你脱贫”为“我要脱贫”。只有焕发农民的脱贫积极性,把扶贫项目看作是旨在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载体和手段,才能使扶贫贷款、政府投入等一系列措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造血”功能,提高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效率。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7日 第五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