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天宝归途(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05: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天宝归途(组图)
清康熙帝御用碧玉玺

  向阳湖

  十余年前,“文物外流”是一个在专业报刊上时常出现的词汇,也是几代中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一块阴影。而最近几年,“文物回流”已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文化现象。尽管让更多更重要的中国文物回家仍然任重道远,但毕竟,一个令人欣喜的开端出现了。这其中,中国拍卖业功不可没。

  事实上,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刚一恢复,文物回流就成了一些拍卖企业的主攻方向。中贸圣佳在成立之初,即被定位为专营海外文物艺术品。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们较早地开始把早年遗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成批带到国内拍卖。随后,大批的中国拍卖企业走出国门,寻找遗失在海外的中国瑰宝。如果说当初中贸圣佳经营海外回流文物还多少带有“分工”色彩的话,其他企业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市场力量的驱使。

  据统计,在1996年以前,回流文物不超过拍品总数的20%。如今,仅在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化艺术品联合拍卖活动中,全国百余家拍卖行推出了3.2万件艺术珍品,其中从海外征集的就占到了40%。

  文物回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嘉德公司2002春季拍卖会上,宋徽宗亲笔手绘《写生珍禽图》从海外回归,以2530万元的高价一举打破当时的中国书画拍卖世界纪录。这一年的秋季,又一海外回归的珍品———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留住这件作品、应该由谁收藏等等,一时成为社会舆论探讨的热点话题。最终,《研山铭》以2999万元的价格被国家收购。

  其实,在拍卖业人士的不断努力之下,十余年来回到国家怀抱的国宝远远不止这些。

  2002年春拍,中贸圣佳从海外征到唐阎立本《孔子弟子像》摹本。作为唐代最著名的人物画家,阎立本的真迹已无存。六件传世作品也都为临本。而《孔子弟子像》摹本是目前已知画幅最大、人物最多、画工最细、保存最完好的一件。如此难得珍品如果再流出海外,无疑是一大损失。在多方努力下,首都博物馆800万元把这件珍品购藏。

  2003年7月,北京华辰公司春季拍卖会上,清代康熙御用碧玉玺以660万元成交,为国内人士收藏。

  被称为清末“九大藏书”之一的“翁氏藏书”,在中国嘉德公司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回归祖国,入藏上海图书馆。

  宋刻本《春秋经传》既是孤本又是善本。全书16册,弥足珍贵,曾藏于清朝皇宫,著录于《天禄琳琅书目续编》和《中国刻板图录》,后被末代皇帝溥仪盗出故宫散失。此书现有6册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另外6册由中国嘉德海外征集回国,被国内一文物公司竞得(另4册下落不明)。

  《淳化阁帖》被誉为“丛帖之祖”,是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书学士王著,将秘藏在宫中“淳化阁”的108位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的墨迹420帖,分作十卷镌刻在枣木板上,然后用名贵的歙墨和澄心堂纸拓印。由于当时拓印的《淳化阁帖》数量极少,再加上宋仁宗庆历年间,《淳化阁帖》原版被宫中火灾全部焚毁,此件仅存的祖本更显珍贵。这套《淳化阁帖》在解放前流落到海外,后被一位旅居美国的华人收藏家购藏。出于种种原因,这位收藏家有意出让这件无价之宝。此事经拍卖界提供线索,由一位热心人士联络,终于促成上海博物馆用450万美元将其购藏。

  可以说,十多年文物艺术品回流的过程,与拍卖企业征集拍品的路线几乎是重合的———从最早的香港、台湾,到日本、东南亚,直至欧美。所征集的拍品的“年龄”不断增长———由当代书画,发展到近现代艺术品,再拓展到古代艺术品。回流文物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书画、瓷器两大门类以外,增加了印玺、古琴、佛像、铜器、钱币、邮品等等。据保守估计,十多年来,各拍卖公司共拍卖回流文物超过5万件,其中1994年至1997年间回流文物约1万件,1998年至2004年则超过4万件。文物回流速度的增长不言而喻。

  文物,是一种文明最为形象的浓缩,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智慧,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辱与尊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文物,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也是中国百年屈辱的阴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文物回流,在外患未除、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就毅然斥巨资收回了一些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但由于种种因素所限,从1949年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的30年间,收回的文物十分有限。相反,迫于换取外汇的压力,大量普通文物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口海外。让珍贵文物回家,让文物批量回流,曾经是许多人孜孜以求但又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梦想。今天,梦想已经开始变成事实,这是市场价值规律的必然,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昭示。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7日 第八版)
天宝归途(组图)
 宋刻本《春秋经传》

天宝归途(组图)
宋代书法家米芾作品

  《研山铭》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