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都市反恐:一场艰巨的持久战(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10:1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导读

  “9·11”的发生,让西方国家以及全球进入了反恐新时代。但对于本土反恐作战,除美国外的其他国家,3年前当时并未给予充分重视。事态发展进一步证明,恐怖分子一直在继续着他们的血腥游戏。去年的马德里,如今的伦敦,没有人知道哪里是恐怖主义的下一个战场。

  从“9·11”到“3·11”再到“7·7”的发生,再次引发出一个陈旧的话题:繁华大都市到底如何防止各种恐怖袭击?恐怖分子的下一个战场到底能否避免?有分析提到,伦敦“7·7”连环爆炸,事实上宣告了西方国家反恐尤其是主动出击的反恐方式已经失效,国际反恐形势回到了“9·11”前的时代。大都市反恐,已经变成了一场艰巨的持久战。“7·7”连环爆炸,再次引发了欧美对本土城市安全的担忧,正把各国反恐行动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版文字:玉玺
大都市反恐:一场艰巨的持久战(组图)
7月14日,英国民众悼念在伦敦连环爆炸中遇害的死难者。

  本报综合报道

  “7·7”伦敦受袭,充分显示了大都市反恐的艰难性与恐怖袭击的无法预测性,彰显了当前恐怖主义行动的最新特点。

  从伦敦“7·7”爆炸案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大都市反恐战是一场时间漫长、范围广泛的长期行动。

  袭击地点

  公共场所成“软肋”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伦敦地铁历史悠久。地铁线路四通八达,通往城市每个角落。由于乘坐便利,地铁一直是伦敦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上班高峰人流量很大,所以一旦遭到袭击,伤亡就很大。同样,公交车也是最重要的公众场所。“7·7”爆炸案选择地铁与公交车,显然是恐怖分子考虑到了袭击效果,是经过仔细挑选的。

  “7·7”爆炸案的发生,开始使恐怖袭击的具体目标由攻击“硬目标”转向防范薄弱的“软目标”方向发展。“9·11”的发生,让各国加强了机场安全建设、飞机安检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如今,恐怖分子正越来越多地袭击大中城市里一些防范薄弱、人员密集的所谓“软目标”———如居民区、交通枢纽、公共交通工具及大型餐饮娱乐场所等公共民用设施,以谋求最大化的震撼社会心理的作用。

  美国前FBI反恐分析家马太·利瓦伊表示:“这种对‘软目标’的袭击,显然会越来越平常与容易实现。因为袭击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受袭目标的保护并不总是到位。有经验的激进组织与激进游客联合下,就能形成恐怖袭击的小型联合网络。”

  袭击策略

  在欧美“本土作战”

  阿富汗战争后,国际恐怖组织已经受到了重创。但与恐怖组织核心势力的影响逐步消失时,各种分散于欧美国家的各种分支机构,开始流散到欧美进行“本土作战”。这些潜在的恐怖组织,多少与核心的恐怖分子保持联系,并有过受各种极端思想影响的经历,一般采取低调的姿态,在当地接受有关爆炸培训与指导,并熟悉当地的生活环境,随时可以觉察到哪里是恐怖袭击的“软肋”。

  “7·7”袭击表明,4名自杀袭击者的背后是“基地”在策划与操纵。《独立报》称,这表明“基地”组织的袭击策略已发生改变。在欧洲各国与美国,存在着各种相对独立的分支组织,他们会暂时融入当地都市生活。而一旦在安保松懈的时候,这些“圣战者”会从上级得到指令实施袭击。分析称,这种基地“赋予权”不会替代“基地”的威胁,反而更能凸现“基地”对都市的威胁。从生存发展看,这些分支组织不依赖外界的资金或技术支持,也不接受外界命令,因而更加难以动用反恐举措实施堵截。

  以色列《国土报》称,全球反恐战争中,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联合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这两起战争中,欧洲本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但如今,“基地”组织正在将战争从伊拉克转移到美国与欧洲。

  人员构成

  “异教徒”扎根欧美

  资料显示,“7·7”袭击中的4个自杀袭击者中,3人是土生土长的巴基斯坦裔英国年轻人:30岁的萨迪克·罕、22岁的谢赫扎德·坦韦尔、18岁的哈西卜·侯赛因;另外一个是牙买加出生、现年30多岁的英国人杰麦尔。

  美国情报官员提到,全球开展的反恐联盟,已经能够消除基地核心领导出来发挥作用,但却阻止不了不显眼的“小人物”发动袭击。在欧美,这些“小人物”的肤色并不一样,也许不说同一种语言,但他们都愿为自己的信仰而牺牲。

  在英国,曾经有多名重大恐怖分子涉嫌各种恐怖袭击,并因此受到逮捕或审判。比如,法国籍摩洛哥男子扎卡利亚·穆萨维,是“9·11”发生后唯一一个受指控的嫌疑犯,在伦敦居住时他曾经是宗教传教士的追随者。“9·11”发生3个月后,“鞋子炸弹专家”理查德·里德从迈阿密飞往法国巴黎的航班上企图引爆鞋内炸弹,事败后被美国法庭判处终身监禁,而里德就在英国出生。

  这次伦敦遭遇袭击,被称为当地“异教徒”移民的报复行动。《独立报》13日称,10多年来,伦敦已经成为那些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的人的“栖息地”。同样,欧洲其他国家也存在来自中东所谓“异教徒”的移民群体。这些外来移民的后代,生在并成长于欧洲,看上去是欧洲人,但却有着不同的信仰。而这些移民的后代很多没有工作,在偏远的郊区或中心城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群。强烈的生活对比,让这些移民后代有一种与周边环境隔离、并被抛弃的感觉。

  解决方案

  加强城市反恐体系

  本报综合报道

  尽管没有人知道恐怖袭击的下一个战场在哪里,但城市整体的防恐备战,依然是有效打击了潜在恐怖袭击的重要手段。

  加大反恐投入

  “3·11”袭击体现了一个趋势———反恐问题将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新高度的具体体现是,城市防止恐怖袭击的资金、人员与科技、设施、监控等投入的继续加大。具体来说,可能包括强化各国合作,加强外来移民管理、完善城市监控设备与反恐高科技投入、加大警察巡逻公共场所。

  “9·11”之后,各国实际上都在强化大都市“防恐线”的各种准备。过去以来,华盛顿一直是反恐演习最多的城市,也是发布警戒级别次数最多的城市,做到了有效提高民众警戒的效果。伦敦曾在“9·11”两周年到来时,举行了“9·11”以来首次大规模反恐怖袭击大演习。此次“7·7”袭击后,伦敦迅速恢复了有条不紊的秩序,离不开袭击前的各种演习与备战反恐措施的强化。

  构建反恐情报网络

  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各种非法组织制造恐怖袭击的目标和时机可选择余地大,制造恐怖事件之前往往到处发布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恐怖分子通常是启用隐藏在社会群体中具有合法身份的受训分子。他们一旦接获特定的信号指示后,会伪装成普通人员,对预定目标实施恐怖袭击。

  因此,如何准确获取袭击前的“蛛丝马迹”,对于打击恐怖分子与防止恐怖发生至关重要。情报信息的截取与甄选,已经不单纯是技术层次的问题,而是涉及建立国际互通、警民互动、城市呼应的全方位“立体信息网络”。美国防部一位情报官员说:“获取情报是反恐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量情报经过分析后,就成为反恐战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为清除扎根于美国的恐怖团体,美国FBI已经在全美范围布置大量“线人”———从酒吧老板到餐厅侍者,从夜总会舞女到汽车旅馆经营者,所有可能遭袭击的公共场所,都有联邦调查局的“信息提供者”。

  联合作战势在必行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反恐合作亟待深化。对于反恐认识,国际社会都已经在通过双边或多边渠道,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展开密切合作。早在去年4月,欧盟就规定飞往欧盟的所有航班,都必须向目的地国移民局提供有关乘客详细信息,以便这些信息在欧盟范围内共享。这也是自“3·11”后欧盟出台具体联合反恐措施。

  从城市本身反恐来说,各部门的联合打击行动,是全方位防恐的必然选择。这种联合打击,应以正规部队为主,在警察、预备役人员和广大民众的配合下,运用多种打击手段。从城市之间来看,城市反恐联盟的推进,也是各国反恐合作的一种重要突破。2004年9月16日,莫斯科、巴黎、伦敦和柏林市长,于莫斯科宣布成立城市间反恐联盟。

  反恐要“标本兼治”

  建立各种都市防恐防线,不过是一种被动应对的长期应对之策。据英国警方调查,伦敦恐怖爆炸的4名嫌疑犯,均为英国土生土长巴基斯坦后裔。一些移民后裔对本土当局的不满与愤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或同胞生活困境所致。在英美,很多移民是待遇最低、最受歧视的社会阶层,这为恐怖主义滋生创造了前提。同时,并非所有移民都接受西方价值观念,反而会对西方生活方式有所反感和脱离。

  移民的生存条件、文化因素、宗教背景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使得西方国家本土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单纯在移民政策中强化隔离与监控,显然属于“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城市的安全系数,从中长期的角度看,还要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矛盾和与外种族、宗教之间的矛盾,这才是都市反恐的根本策略。

  冲击

  欧洲变“惊弓之鸟”

  本报综合报道

  有人甚至说,欧洲需要“7·7”的袭击,这样才能引起欧洲的真正重视。

  去年马德里爆炸后,欧洲强化本土的反恐行动一直显得迟缓。比如,“3·11”后新设立的欧洲反恐联合机构,竟然只有3名雇员。7月9日,伦敦发生系列恐怖爆炸后,巴黎将专门用以防范恐怖活动的警戒级别提高到红色,这是4级警戒级别中的次高级。

  随着调查深入,已经证实了恐怖袭击者是本土人所为。这恰恰反映了欧洲无处不在的威胁:随着“基地”组织的各级领袖的被捕或被杀,一种新型的、更为敏捷的恐怖势力已经在欧洲大陆出现。这些恐怖势力,多少对“基地”组织的行动表示认同,并认定自身可以在法国、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实施袭击行动。

  如今,让欧洲国家担心的是,由于受到“9·11”、“3·11”“7·7”袭击的鼓舞,欧洲本土的恐怖分子还会对其他大都市发动预料不到的袭击。正如英国的一名情报人员提到的:“恐怖分子已经回家来了。以我看,英国政府不负责任的政策,已经导致了潜藏的恐怖网络开始复兴。”在一些反恐顾问看来,欧洲反恐之路更为艰难,原因正在于欧洲各国的移民法律、个人隐私保护等,都为个人调查取证设置了法律障碍。

  反思:

  世界反恐该何去何从?

  自“9·11”以来,恐怖与反恐的斗争,被戏称为“老鼠与大象”的斗争:恐怖主义是无处不在的“老鼠”,而受袭目标则是颇为显眼的“大象”。“7·7”再次表明,“老鼠”依靠灵活而轻易得手,而“大象”防范上依然显得迟缓与拙笨。到目前为止,“7·7”袭击已造成至少54人死亡、700多人受伤。“7·7”再次重新提出了一个自“9·11”以来就萦绕的旧话题:世界反恐何去何从?

  “7·7”的发生,再次验证着常说的“反恐反恐,越反越恐”。英美打击恐怖,如何做到更“公平、公正、公开”值得思考,因为英美是受袭风险最高的两个国家。毕竟,过去以来英美两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反恐行动,并非总是正义之举,所谓的“正义标语”也并非总能带来正义结果。“两布”错误估计了军事战争在应对恐怖主义上的能力。经历过伊战的英美,习惯于“单边”军事打击的思维,显然并不能带来国内的绝对安全。

  如同“9·11”一样,“7·7”同样会坚定英国加固国内反恐防线的行动。教训的惨痛,也必将引发英国民众对本国外交和安全的深刻反思。当然,“7·7”也会使英美“特殊关系”得到强化与延伸。主要问题在于,两国行动与合作,能否更多地聆听他国的声音,能否赢得他国的认同与参与。

  “7·7”四名袭击者全部来自外来移民的现实,再次引发所谓“文明的冲突”争论。在英美这样一个基督教为主流、移民人数众多、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移民文化与主流文化、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白种人与少数民族间,应该推崇差异中共存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善外来移民的生存条件,创造平等的机会,文化上采取“宽厚与包容”、而不是“隔离与驱逐”,才是消除本土恐怖主义的根本所在。

  对国际社会来说,反恐之路更为任重道远。如何通力协作,在打击恐怖主义上形成统一的意见,显得迫在眉睫,也更为艰难。强权与霸权、苦难与贫穷、宗教与民族等问题的存在,让国际社会的分裂一直在所难免,也一直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与行动。为此,西方发达国家从消除战争、消除贫困、消除不平等的根源上做出努力,采取包容与理解、协商与合作、平等与对话的姿态,才是保全世界安定的万全之策。去年,“3·11”后马德里召开反恐国际峰会,是寻求各方合作下的有效反恐尝试。

  从“9·11”、“3·11”到“7·7”再次证实,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任何纵容恐怖主义的行为损害的都将是自己。反恐议题上,任何固守狭隘的国家和民族观念的思想,任何采取“隔山观虎斗”的超脱姿态,都应该受到批判。

  本报综合报道

  漫画伦敦爆炸案
大都市反恐:一场艰巨的持久战(组图)
  从赢得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到伦敦遭袭,英国人的情绪由喜到悲。
大都市反恐:一场艰巨的持久战(组图)
继纽约和马德里之后,伦敦被恐怖组织盯上了。

大都市反恐:一场艰巨的持久战(组图)
炸了地铁又炸巴士,看来恐怖组织瞄准了那些人员密集的场所。

大都市反恐:一场艰巨的持久战(组图)
如何从悲伤中振作起来,是英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