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80多公里铁丝网筑起“二线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12:00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80多公里铁丝网筑起“二线关”

  ——访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第一任副政委陈先序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一年零十个月后,一条东起大鹏湾畔背仔角,西至珠江口畔安乐村,全长84.6公里的铁丝网悄然搭起。从此,特区与非特区以铁丝网为界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二线关”。

  二十三个春秋过去了,“铁丝网”静静地见证着特区的沧桑巨变。今天,铁丝网的概念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然而,当时这道“铁丝网”是如何建起来的,在特区二十多年的风雨中它承载了多少故事?本报记者昨天专访了当年参与筹建“铁丝网”的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第一任副政委陈先序。

  建“铁丝网”花了一亿三千五百万

  任特检站第一任副政委之前,陈先序在深圳罗湖边检站工作。尽管他于1983年才正式走马上任,但在这之前,他已参与了二线关的筹建工作。据他介绍,自1981年开始,广东省边防总局和深圳市政府就开始了勘查工作,对怎么设点、如何布防、要多少兵力等进行了调查论证,随后形成了一个报告。

  “当时的预算是一亿三千八百多万元,还有九百万美元的外汇预算,最后共花了折合人民币一亿三千五百万元,这还不包括每年维护的费用。”

  提起当年拉这道80多公里长的铁丝网,陈先序感慨万千。“建设者们硬是从山上开出了一条路,你想想有多难!”陈先序说,为了尽快搭起这道铁丝网,大伙没日没夜地干。他和二线关建设指挥部的其他干部每天要跑工地好几趟,干活的民工们更是非常辛苦,他们吃住都在山上。白天带着干粮开路搭网,晚上就睡在施工现场。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铁丝网”终于搭好了,可是,作为二线关的守卫者,新的任务和新的困难又接踵而来。1983年6月,虽然南头、沙湾、布吉、白芒、盐田坳和背仔角6个特检分站已经开始运作,但总站的建设还没开始。“特检站一开始真的是一穷二白!吃住都在边检,连12月份举行的特检总站成立仪式都是借边检站的礼堂搞的,我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先建坡,后建屋’。”陈先序说,他们当时的困难是:住房差、居住环境差、生活条件差;人员新、任务新;缺乏交通工具。他说,特检站的建设当时在全国尚属首次,没有经验可借鉴,大家就摸着石头过河,另外,人员和车辆配备都很欠缺,原来说配996人,可实际只配备了300多人,只有5部车,这段困难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86年4月才告结束,从那时起,他们把在南头关摸索的经验总结推广,6个分站渐渐走上了正轨,另外还增加了4个检查站和26个耕作口。

  一些人最初不理解“二线关”

  1987年5月,内地谣传香港要大赦三天,非法入境者可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一时间,广东及其邻近的海南、广西、湖南等省,特别是粤东的潮汕、惠阳、惠东和粤西的阳江、台山等地区一些人轻信谣言,从5月初开始有不明真相的人群涌向“二线关”外围,到6月20日达到高峰。

  陈先序说,6月20日那天,整个“铁丝网”外聚集很多人,这些人企图翻越铁丝网,进入特区,外流香港。陈先序说,那一天几个分站附近什么车辆都有,大巴、中巴、小四轮、三轮,整个二线外这些山头,草、树几乎被踩平了。我们从小梧桐山到横排岭一带展开疏散工作。

  陈先序说,聚集人群最多的是沙湾分站,按照头天晚上的部署,他去了布吉分站,这里情况稍好些,人数较少,也没怎么闹。陈先序和其他几个干部对他们解释说不要相信谣言,大多数老百姓听从了解释,下午6点,人群开始散去。沙湾站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人高喊“我们要过关!”解释工作进展缓慢,一直到晚上9点,场面才得到控制。

  “二线关”设立之初,老百姓对特检站的工作不很理解。陈先序说,因为那时候过关人多,秩序也乱,经常有人在过关时丢东西,所以群众对他们颇有意见。“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我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服从于开放,服务于开放’,经过加强管理,群众慢慢理解了。”

  “武装防卫型”变为“行政管理型”

  2003年对于“二线关”来说是重大改革的一年。这年年初,广东省边防总队提出,将广东边防的职能由原来的“武装防卫型”转变为“行政管理型”,紧接着在当年5月和9月,17项改革措施先后出台。二线关功能在弱化,甚至有人传言二线关将被撤消。对此,有喜有忧,喜的是进出关方便了,忧的是对特区内治安的担忧,还有对这条“铁丝网”的留恋。毕竟,深圳是全国惟一一个有铁丝网的特区。

  陈先序将这道“铁丝网”的意义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对维护社会治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犯罪分子不能自由地进入特区。其次,一些公安部门通缉的犯罪分子,在二线关现了原形。第三,在特区内作案难,这道铁丝网就把犯罪分子圈了起来,使他们很难逃出去。

  尽管“二线关”的功能由“武装防卫型”转变为“行政管理型”,但实质上的变化不大,其维护特区内社会治安的职能还是一样的。陈先序说,原来没有电脑等先进设备,验证的工作主要靠特检官兵用肉眼分辨真伪,现在用电脑一下子就能验出身份证的真伪,并查出来是不是通缉犯,所以现在不看边防证,只看身份证,我觉得这种程序上的简化与先进的验证手段有关系。

  在陈先序的心里,“二线关”从来就不是一道普通的铁丝网,它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象征。“如果几年后,各个城市的经济环境都差不多了,特区也就不存在了,那‘二线关’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这也是自然的事情。但它毕竟是深圳的标志。”陈先序说,当年与他一起参与建设“二线关”的老兵对“铁丝网”当然充满留恋,虽然他们中绝大多数已经退休、调走或转业了,但还是会经常来这里走走,去各个分站看看。陈先序虽然退休11年了,但他内心感觉从未离开过这里。

  【人物简介】

  陈先序

  1936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中共党员。1955年入伍,1962年毕业于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1962年至1983年在深圳边检站工作,期间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1983年任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第一任副政委,1994年离职退休。

  深圳标志追访

  作者:本报记者谭大跃实习生王亚鸽通讯员隆啸啸 编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