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工维权新闻发布会有多大新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17:55 红网

  沉没于大量农民工讨要被拖欠工资的新闻事件中,已近麻木。可是,见了民工以开“维权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讨薪,却让人不禁“眼前一亮”——7月15日上午,在郑州经三路某大厦门前,170多名民工举着写有“民工维权记者新闻发布会”的条幅,向工作在大厦里的广厦建设集团河南分公司讨要拖欠几个月的、60多万元工资。(7月17日《半岛都市报》)

  欠薪逼出了农民工的多少“聪明才智”啊,从最原始的哭诉泣告,到以展示伤疼来引

起关注的所谓“跳楼秀”,再到类似“绑架”工头一样的暴力讨薪,直到现在的讨薪闻闻发布会。我并不认为,这标志着农民工在寻求维权途径时正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尽管新闻发布会展现的是一种理性维权的假象。在我看来,除了形式上让人似乎“眼前一亮”之外,讨薪新闻发布会与其它方式相比,仍是一如继往的无奈之举,也没有多大新意可言。

  我们看到,维权新闻发布会也好,其它形式的讨薪也罢,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新闻媒体,渴望以媒体的影响力来提请社会的关注,而由此所显示的,仍是农民工维权管道的不畅,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缺失。所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几乎使欠薪成为农民工群体挥之难去的梦魇。

  另外,它们也无不暴露出作为农民工群体的利益代言人的缺席。理论上应成为农民工权益代言的人工会,总是在农民工最需要的时候,没有体现它应有的制衡或干预之力,以至农民工不得孤独而无助地走上楼顶,或“以身试法”。即以此次郑州讨薪新闻发布会而言,170多名民工走上街头之时,我们却仍没能看到有工会的身影。

  更为重要的是,不论任何一种讨薪形式,——甚至包括政府年年都搞得风声水起的“清欠风暴”,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欠薪以及讨薪的秩序或格局。造成欠薪问题的制度层面的最大症结是:立法边界的模糊加大了农民工维权成本,使农民工维权复杂化。因此,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显然在此前提下,如果不对制度进行改革,则不论农民工采取怎样的讨薪形式,也不论政府花大力气来清欠,欠薪现象仍将不断出现。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拖欠农民工工资早已是陈旧不堪的话题。所以愈来愈显得有新意的讨薪形式,恐怕除了显示出“农民式的狡猾”之外,能体现的只是农民工愈来愈无可奈何的用心良苦。这就是当新闻媒体或社会对某种讨薪方式已经日渐审美疲劳之后,他们不得不殚精竭虑,穷尽心思,以图再次唤醒一个社会的良知与关注,从而令那样一个无助的群体拥有一些希望的苗头。这已经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对于疗救者而言,又是一件多么切迫的事情。(稿源:红网)(作者:杨耕身)(编辑:耿红仁)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