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袁隆平大胆设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不朽功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08:09 红网-湖南日报
袁隆平大胆设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不朽功绩

袁隆平(右)与罗孝和(左一)在田间切磋。王精敏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 胡宇芬 覃红 通讯员 刘秋惠  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杂交水稻研究,经过历年发展,在主帅袁隆平院士的麾下,逐渐聚集起一大批各怀绝技的科技精英,他们多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小心求证袁隆平的“大胆设想”,终于协助袁隆平创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不朽功绩。在这片“红花”“绿叶”构成的和谐美景中,研究杂交稻三十五载屡建奇功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孝和格外引人注目,袁隆平称他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功臣,三系法的主将,两系法的元勋”,并出席了最近在杂交水稻研究
中心举行的罗孝和先进事迹报告会,热情推介这位相知多年的得力助手。

  协助袁隆平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成为三系杂交稻研究的主将

  1970年,以袁隆平为首成立了湖南省水稻不育系攻关协作组,进行三系杂交稻研究。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罗孝和,追随袁隆平,从此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几千年来,水稻的每一朵小花都是依靠自交一代代繁衍。而要搞杂交水稻研究,首先就得证明杂交优于常规繁衍方式。1972年,协作组在湖南农科院辟了4分试验田,种了罗孝和选育的一个杂交水稻新组合。杂交稻苗期长势明显好于常规稻,谁知收割时稻草大丰收,稻谷产量不增反减。试验失败了,罗孝和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但胆识过人的袁隆平却从中看到了希望:稻草大丰收恰好证明了水稻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只不过优势表现在营养体上,而这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此后,罗孝和在袁隆平的指导下改进品种组合,终于在第三年实现了亩产505公斤,为杂交水稻的优势原理作了科学论证。

  在袁隆平眼里,一脸憨笑的罗孝和是个“非常聪明很有智慧的人”。面对难题,他的脑袋里常常冒出令人叫绝的想法来。

  籼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存在严重的包颈现象,所谓包颈就是稻叶包住了稻穗,致使异交结实率打了很大折扣。协作组左思右想无可奈何。有天,罗孝和忽然想到了过去在农大做实验经常要用的赤霉素。既然它有拉长细胞的作用,何不试试?这一试,他成功地解决了籼型核不育材料包颈的遗传障碍,为尔后的杂交制种高产开辟了道路。后来,在三系杂交稻研究中,他又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黎明A”,辽宁农科院用它育成“黎优57”,开创了杂交粳稻应用的先河,在我国北方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

  30多年来,罗孝和协助袁隆平解决了杂交稻中的许多难题,特别是在优势原理、不育系选育、优势组合选配、杂交稻制种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1981年,他作为籼型杂交稻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与袁隆平一同赴京领取国家特等发明奖。

  育成首个广亲和的培矮64S,奠定两系杂交水稻的元勋地位

  三系杂交稻研究成功后,他又紧跟袁隆平开始了由三系到二系的研究。“他最大的成就是选育了广亲和的培矮64S,如果没有培矮64S,两系杂交稻不是今天这个局面。这是他主持搞出来的。”袁隆平院士因此称罗孝和是两系法的元勋。

  “如果说三系法是指腹为婚,那么两系法就是自由恋爱,它更简单,优势更明显”。罗孝和这样解释他心爱的两系杂交稻。1986年,罗孝和参加了“863生物领域中的两系亚种杂种优势利用”的攻关课题。当时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罗孝和凭借早年对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和1989年盛夏低温的天赐良机,终于领先一步,于1991年成功地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广亲和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

  高兴没多久,烦恼又来了。由于培矮64S不育的起点温度低(下限温度为23.3℃),要使它转换为可育、能繁殖后代的温度范围就比较窄了,在大田里繁殖,每亩产量最多十来斤,无法在生产中推广。有人说:“这不是培矮64S,而是赔得要死。”苦闷的老罗不死心,从早到晚守在实验田里,梦想着从两万多株未结实的“光杆杆”中找到蛛丝马迹,直到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发生。那天,罗孝和眼前一亮,发现靠着一个小山丘的方寸之地,几株培矮64S隐约结着种子。他惊喜地跑过去,只见一股铅笔头大小的泉水汩汩地从稻丛下流过。取温度计来一量,水温很低。罗孝和豁然开朗,第二年夏天开始了培矮64S冷灌繁殖种子的实验。

  为了寻找适合于大田使用的冷水资源,罗孝和与助手们奔赴全省各地考察。半年内,他几乎跑遍了省内所有大中型水库和有地下水源的地方。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罗孝和一行风尘仆仆地赶到浏阳县高坪乡龙泉村,终于寻到宝地。这年,罗孝和与村民一道辛苦耕耘了一个夏天,尝试用冷水串灌新技术繁殖低温敏核不育系。次年,又在醴陵官庄用水库下层巨大冷水资源繁殖培矮64S,终于在大面积生产中收到满意效果,一举解决了培矮64S的种源供应问题,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由理论走向生产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兼具广亲和基因和低温敏基因的母本,目前已在全国“生”出20多个后代,也就是20多个培矮64S系列组合。自1996年推广两系杂交稻以来,1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累计新增产值110亿元。两系稻的成功,把杂交水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罗孝和,以第一功臣的身份摘取了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两系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后,罗孝和再度追随袁隆平研究中国超级稻。由他与江苏农科院合作育成的“两优培九”,在2000年达到中国超级稻第一期目标,亩产过700公斤。其后他对“两优培九”父母本进行改良育成88S/0293超级稻组合,亩产超过800公斤,使我国超级稻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目标。

  三十五载艰苦奋斗,这位从隆回山区走出的农家子弟,成为一代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回首一生,68岁的罗孝和感慨万千,他说:“没有袁隆平老师的指导就没有我的今天。”“科学研究要一步一步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综合作用,才能成功”。至于奋斗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其他的艰辛,面对众多记者的追问,他总是笑而不答。也许是太多了无从讲起;也许是天生就是只做不说;更多的呢,是他对杂交水稻的探究和深入,使自己成了绿色世界的普通一叶。这就是罗孝和,一片“绿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