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西石山地区长峒村的嬗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1:29 新华网

  新华网南宁7月18日电题:广西石山地区长峒村的嬗变

  新华社记者张周来、胡星

  56岁的杨柳燕头戴别致的软帽站在长峒村自家的二层楼房前,一脸的轻松和幸福。刚刚搬出深山的她一改以往的形象,说话声音响亮,显得扬眉吐气。

  1973年,广西东兰县农民杨柳燕嫁到了相邻的凤山县凤城镇长峒村一个名叫金沟洞的穷地方。“我一嫁过来就想搬出去,家就在满是石头的山上。当时住在破烂的泥瓦房里,每天到几公里外的山上挑水,天亮后步行两三公里崎岖的山路到村里做工。”杨柳燕对记者说。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国西南地区有着广阔的喀斯特岩溶石山地形,像长峒村这样的地方群山相连且极度缺水,在深山中埋头种地的人们倍感压抑。

  但是走出山外并不容易。长峒村村委会主任何仕昌说,一直到1985年,仍然一片破旧的村里才有第一条砂石路通过,此前人们要步行4小时才能到县城,村里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山。不甘贫穷的杨柳燕曾独自带着孩子连夜出走,但被丈夫点着火把追了回去。

  1992年后,长峒村农民田景杰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卖部,村里逐渐兴起一个小型农贸市场,但当地物资匮乏,跟外界缺少联系,靠种地、养猪的山区农民吃着野菜和玉米粉,生活依然单调清苦。杨柳燕有了4个孩子,家庭负担让她和丈夫更加吃力。随着亲戚搬走,他们成了金沟洞最后的住户。

  在上个世纪末大规模的扶贫行动中,政府支持当地修建了一批蓄水池,积攒的雨水用来饮用和浇地。东部的广东省援助当地新建了小学,为当地年轻一代带来希望。20世纪最后一年长峒村终于用上了电。何仕昌说,首台电视机进村时四里八乡的人们闻讯前来观看,连八九十岁的老太太也不例外。

  在新世纪里,我国很多地方开始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但长峒村所在的广西西北部石山地区仍然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2003年,政府再次对这里进行高密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帮助农民修建沼气池,从几十公里外引来自来水,改善卫生院条件,将尘土飞扬的砂石路改造成柏油路等。

  在长峒村,沼气的使用让没有吃早餐习惯的农民发生了改变。田景杰说:“早上做饭要砍柴生火,非常浪费时间,现在使用沼气跟液化气一样方便,省时又省力。”在曾被砍伐得光秃秃的长峒村后山上,如今满目的树木繁茂苍翠。

  “刚嫁过去的时候我就想,要在长峒村靠近公路的平地一带建房子。”杨柳燕说,她承包了山里上百亩八角林,并且利用政府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机会到工地上做工。2004年3月,杨柳燕一家终于搬出了金沟洞。

  在占地超过200平方米、正在装修的房子前,杨柳燕显得特别开心:她从此不用早起砍柴,不用走山路挑水,不用天一黑就睡觉。2005年以来,在长峒村刚刚修建的柏油公路两旁,农民的新楼房已令人目不暇接。广西从2003年在当地展开的交通、教育、卫生、水利、生态、电力基础建设,已经使深山村寨发生了明显改观。

  最早在村里开办小卖部的田景杰颇有成就感,儿女四个都考上了大学,他和妻子种地、养殖兼做生意年收入可观。

  村委会主任何仕昌如今在新建成的村委会办公楼里办公,这栋两层小楼刚刚由上级单位支持修建落成,平坦的柏油路从楼前经过。何仕昌说:“有了这条路,到县城的时间只要半个多小时。农产品很方便运出去,进来的东西也多了。”在长峒村,已经有近10家私人小卖部,村里有了邮政服务点,小贩们每天摆卖新鲜的猪肉和牛肉。

  当地一位政府官员说,经过长期不懈的扶贫开发和当地的努力,大石山区“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精神了”,虽然差距仍然存在,但这里孕育了新的希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