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友交锋:港大拒收状元 被误读的素质典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7:21 人民网

  &$

  编者按:

  香港大学拒收11名内地状元一经报道,立即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香港大学不“唯分是举”的“素质标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多网友对港大赞许有加,但是同时也有网

友指出,港大所谓的“综合素质”,就是“英文水平”和“高考英语成绩”,认为是公众误读了这一事件。那么,港大拒收状元事件到底是不是被误读的素质典型?这里特地编发两位人民网的网友针锋相对的文章,让大家听到来自这一社会热点话题的不同声音!=》

  港大拒收高考状元:一个被误读的素质典型

  网友:曹林

  一石击起千重浪,无疑,这两天新闻中最让国人心潮澎湃的,要数“港大拒收高考状元”这条消息了。“心潮澎湃”之感,源于国民集体潜意识中对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的不满,一旦听闻“反其道行之”的案例,“不满”立即会爆发出来。“哈佛拒收状元”的消息如此,“德国大学拒收状元”的消息如此,何况此次“拒收”发生在本土异制的香港?心头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据此消息,舆论立即抒发出素质教育的反思,以港大之“拒收”反思内地的“状元崇拜”;更有人顾影自怜地发出“内地高校谁有勇气拒录状元”的质问,把港大之举捧到天上。

  确实,应该教育之弊人所共知,对舆论这种“爱之愈深责之弥切”的自省情怀,笔者保持着十二分的尊重——可是反省之前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批判和反省要达到效果,其所依附的“素质典型”必须是真材实料的,如果所推崇的“典型素质”只有表象而无实质,反思就大大打了折扣,只能起到反讽效果。

  从这个角度看港大拒收状元一事,就可以发现:港大的招生标准其实远离素质的标准,港大实质是一个被误读的素质典型。

  看看港大所谓的“素质标准”是什么?报道介绍:港大在录取时十分重视学生的高考成绩,而在高考成绩中最重视的就是学生的英语成绩,在对考生的面试时,英语的口语也是考察的内容之一。所以,要想入读港大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和较高的英语成绩便成为不可或缺、最关键的敲门砖——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港大眼中,所谓的“综合素质”,就是“英文水平”和“高考英语成绩”罢了。

  我想问的是,以面试即时的“英文水平”和高考“英语成绩”为核心评判价值,这算哪门子的“综合素质”?惟“英文水平”降人才,这又算哪门的“素质教育”?其他素质再高而英语不佳就不能进港大,如此张扬的“英语帝国主义”有多少素质含量?五十步笑百步,“英语水平压倒一切”的标准与内地的“分数决定一切”又有多大区别?

  可惜许多国人不看清港大的招录标准,就开始大发议论!看到拒收状元,就说那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症结哪是作为结果的“高考状元”?而是在作为制度的“单向度成绩决定论”啊,港大的“英语水平压倒一切”不过是“单向成绩质决定论”的一种。德国洪堡大学每年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宣称“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那才是货真价实的“素质导向”;哈佛大学对165个SAT满分的“状元”说“NO”!对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那才是真材实料的“推崇素质”。

  针对香港中文大学“将必修课程取消以中文教学改用英文教授”的措施,曾有香港市民投书媒体,指责这是在“语言上的去中国化”,认为“该尊重的只有自己国家的语言,不该在语言上退回殖民时代”——回味这封港民来信,可以清晰地看到:港大“以英文水平拒收内地高考状元”之举,哪是什么“以素质为导向”,分明是在歧视自己国家的语言,是“语言上的去中国化”。英文水平能代表一切素质吗?素质评判为何不以自己国度的语言为基础?

  误读中推崇一种与素质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为,糊涂啊,糊涂!驳《港大拒收高考状元:一个被误读的素质典型》

  网友:蒹葭

  近日多家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文章,认为香港大学拒录高考状元反衬了内地应试教育之弊病,促进了对“状元崇拜”的反思,笔者也曾撰文呼吁内地高校加以借鉴。

  7月18日,曹林先生发表文章,认为港大所谓的“综合素质”其实就是英文水平和高考英语成绩,所以算不得“素质教育”。上述相关评论“把港大之举捧到天上”,是“误读新闻”,“港大实质是一个被误读的素质典型”,并痛心疾首地批评上述评论者“糊涂”。

  曹林先生所思所考想必是清醒而深刻的,解读新闻的眼光想必也是独到的,所以此论一出,笔者本能地觉得心里发虚,怀疑自己可能真的是误读了新闻。可仔细重读了后,不禁又糊涂了——到底是谁在误读新闻呢?

  首先,港大在笔试、面试中确实十分注重英语水平和能力,这是香港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文化环境所必须的,就像国学院招生肯定注重学生的古文根底一样,你能说这样的特别要求就不是综合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吗?这种对特殊素质的考量就与素质教育不相关吗?

  其次,港大教务长韦永庚说得明明白白,港大在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之外,还看重学生的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若是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加课外活动的“书呆子”,则不会收录。不知道曹先生是视而不见,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第三,学生的“潜质”是多方面的,可以涵盖学业以外的品行、分析判断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逻辑性,等等。比如媒体报道中提到的,面试讨论主要以日常生活题目为主,“卖盗版要不要受惩罚”就是试题之一。这样的讨论可以判别学生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法治意识,说它与素质有关丝毫也不勉强。

  第四,港大考察考生是否适应香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更是看中考生素质的体现。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是一个首要问题。香港大学希望培养出的学生能

  够融入香港建设与发展的实践,能够为香港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是十分正当的。这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高要求。反观内地高校,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几近于无,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众多一流高校培养出的高才生纷纷远走高飞异国他乡,是有原因的。

  相信包括笔者在内的评论者们并非对港大拒收状元顶礼膜拜到了缺乏理智的程度,相反,港大所强调的“素质”(“综合潜质”)是具有港大特色的“素质”,不一定也不应该与内地高校所谓的“素质”毫无二致,因此,内地高校不应该照搬照抄,而应该批判吸收,引以为鉴。但有一点,注重全面素质,拒绝“唯分是举”,这个道理却是相通的。不知曹林先生以为然否?

  相关推荐阅读: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