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视点:导师怎成"班长"?学子质疑硕博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8:29 人民网

  编者按:

  针对近期发生在高校里的一系列引人关注的事件,人民网评论部策划推出了“从罢招研究生谈高等教育”征稿活动。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广大在校学子是怎么看的呢?近日我们推出了记者访谈,继上周大学生访谈之后,我们又走访了几所高校,倾听硕士、博士们的心声。作为硕博教育的亲历者,他们的感受和思考或许对硕博教育具有启发
作用。(近期,人民网评论部开展了,欢迎您踊跃投稿。信箱:。留言)

  问题一:如何看待硕博扩招?

  研究生扩招太厉害了

  骆同学(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扩招太厉害了。有的学校为了扩大学校生源,不顾自己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狂招生,给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研究生学历贬值。研究生培养也造成很大问题,有的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没有精力和学生互动交流,导师形同虚设。

  扩招后应搞体制创新

  李同学(外交学院硕士):扩招不可避免地导致导师所带学生增多,这就无法保证导师和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互动。因而学校在成批大量制造硕士、博士同时,更要把好质量关,要掌握严进严出的原则,把研究生学位与成绩密切挂钩。研究生教育不妨搞体制创新,利用网络制定读书计划等手段,定期考核,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达到教学的目的。

  应多给招进来的学生压力

  王同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招进来的学生要把好关,进行量化管理,对招进来的学生逐年考察,给学生压力,激发学生潜力,否则体现不出培养的渐进性。导师应该把掌握的学术资源与学生共享,通过调研,做课题等不让学生闲着。有的导师自诩为班长,3年带一二十个,既带博士,又带硕士。以前谈论文、谈课题都在导师家,现在都是大课,导师没有时间仔细批阅学生做也,更不可能和学生有深度交流。许多学生在外实习把学术研究放弃了,造成想搞实践的在业界没实力,想当老师的学术研究能力不强的尴尬处境。

  问题二:如何评价硕导博导?

  导师的师德很重要

  骆同学(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在选择导师上学生是比较被动的,很多情况下没有深入了解导师,选择比较盲目。因为师资的局限,每个学生不可能选择自己中意的导师,只能接受调配。导师的师德很重要,用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影响学生。老师也不能扮演老板角色,利用学生做与自己研究领域无关的琐碎的事情。好的导师应该言传身教,关心学生怎样做学问和做人。

  导师应淡泊名利,专心学术研究

  张同学(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导师最根本的素质是在于是否具备深厚的学术底蕴,是否在所钻研的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能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视野宽阔,能够紧密结合国际化的研究前沿。能够真正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和学术上的指导。他应该淡泊名利,把工作的中心尽可能的放到其所从事的工作上来。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导师水平参差不齐,良莠夹杂。一些根本不具备导师资格的人也跻身导师队伍。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将行政事务与学术研究区别对待,做行政的人员不要非要挂上教授之类的头衔。再有就是导师也要实行竞争轮换。不具备资格的,就要其下岗。

  导师应有团队意识和伯乐心态

  王同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我认为好的博导具备两个素质:一是团队意识。积极带领学生做课题、项目,投身到实践,在实践中应用利用,实践中升华理论。对于博士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献身学术的精神,提升他们为社会贡献的意识。二是要有伯乐心态。博导应熟悉自己带的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性格、学术兴趣。导师和学生应该象茶壶和茶杯的关系,茶壶根据每个茶杯的个性灌入菊花茶、龙井茶、白开水等,现在很多导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点,给每个学生同样的东西。现在有的博导既是学者又是部门领导,具有较高职务,手中有一些权力。学校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利用他们资源来争取硕士点、博士点,请他们来学校当博导。这些人事务非常繁忙,很少有时间指导学生,博士学习只能自己摸索,成了放羊式教育。

  问题三:硕博培养中有啥缺陷?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翻版

  张同学(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现在的研究生培养仍然偏重于灌输和传授,变成了本科教育的翻版。研究生教育仍然是严格的学期制,学生上课记笔记,还要经历期末的考试,这种手段与大学讲授有什么区别呢?对研究生的真正考评没有有效的标准,而是片面以所谓发表文章数量,外语成绩,最后的毕业论文来评定学生的所谓研究水平。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一个误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研究生说到底不是应用型的人才,而是具有初步研究性的社会性人才。全社会对研究生赋予了太多的期待与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使得这本不应该变色的领域,也变的日益的浮躁。所以全社会应该呼唤对研究生本身的再认识。使之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学习太宽泛体现不出专业特色

  张同学(清华硕士):研究生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研究的能力,对某一个学科、某个领域有所深入的学习思考,每个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研究能力选择某个方面进行研究,而不是泛泛而学。但是现在学校课程安排还很宽泛,不是专而精,体现不出专业特色。自己也很迷茫,觉得什么都学了,但好象什么都不会。以后找工作也没有专门的目标,象抹万金油。

  体现不出层次差异

  王同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科压力大是缺陷之一。比如新闻学科,在本科已经学习了的基础上,博士学什么呢?本科是新闻学,硕士阶段变成新闻学研究,博士变成新闻学前沿,名称换了,但体现不出层次差异。有的导师既给博士,又给硕士,还给本科生上课,甚至用同一本书,讲课内容差异不大,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学校培养方式不满。

  问题四:如何看硕博面临的就业压力?

  找不到工作才逼自己读书

  林同学(北大硕士):以前读硕士一方面是考虑到本科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好工作,以为读了硕士能有更大的空间,可是等三年后读硕士出来,发现硕士满大街都是,仍然找不到好工作。这与高校扩招,硕是学历贬值有很大关系。许多工作,本科生能做的就不愿意要硕士,因为单位不愿意支付更多薪水。没有办法找不到好工作,只有逼着自己往上读。现在的情况是早就业早受益,读书都是逼出来的,有几个愿意真正静下心来搞研究的?

  就业困难是暂时性的

  张同学(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我认为中央说的很对,目前出现的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一种暂时性结构性矛盾,这同其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样,是迟早会出现的,也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在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问题之一。

  市场经济的压力造成早就业早受益

  王同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扩招给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据我了解,04年全国招了3万名博士,在读博士有13万人,大于德国而仅次于美国。应该说中国的博士还算是塔尖,13万的博士毕业情况与本科生不一样,不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有的人觉得工作平台低,想找更好的舞台展示自己,于是提升自己去读博,结果读博出来也很难找满意的工作,同样面临很大生存压力。随着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在大城市博士不愿意离开周围环境,市场经济的氛围更浓,人才更多,都想留在大城市找好的工作,许多人找工作非常细致,给单位打分,询问知情人意见,综合起来选择单位,很慎重。找工作就是摸石头过河。有人说“傻博士,穷硕士,呆头呆脑读学士”市场经济的压力造成一定程度上早就业早受益。

  记者手记:

  记者采访中发现,硕博学子对目前经历的硕博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失望和担忧。学生对目前研究方向、如何研究学习仍然感到茫然,不明白硕博教育和大学教育相比特色体现在什么地方,硕博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今年的研究生招生36万人左右,与去年相比,扩招3.4万多人。硕博年年扩招,学费越来越昂贵,硕博学子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谁来帮他们走出困境?高等教育该如何走?这仍然是个沉重的课题。

  推荐阅读:高等教育系列访谈一:

  调查

  您如何评价研究生、博士招生体制?

  合理的,能招到德才兼备的人才有一定合理性,但总的来说缺陷太多存在一些缺陷,但总的来说还算合理不合理,太注重分数忽略了综合素质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